《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我常常会偶尔停下奔忙的脚步,带着困惑地询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

而这本《人生的智慧》正是一个62岁的哲学家对人生本质、幸福与痛苦等“元问题”的深入浅出的解读,也许可以帮忙解答关于人生的困惑吧。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开始了与号称“唯意志论”和“悲观哲学”开山祖师的大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心灵对话。

网图侵删

人生是什么?

老爷子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分类法,将人生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一类“人格”

是人内在的属性,是自然赋予人的,包括躯体和灵魂,这是我们产生满足的幸福感和不满足的不幸感觉的直接来源。

作为唯意志论的哲学家,叔本华当然认为包含着意识的第一类组成部分,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最终感受,也决定了我们对幸福的感知。

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媒介性的,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

第二类就是人所拥有的实物性的财富了。

财富应当被正确使用,它应该被从来抵御将来的风险,而不是用于当前的享乐。

财富是有益的,它可以满足人的许多需求,从而带来快乐。充裕的财富有利于培养高洁的心灵,而且丰足才智可以更好地利用财富。

如果你的渴求无法满足,再多的财富也不能使你快乐。

人们不会对他不需要的东西有失落感,因为没有那些,他依旧可以快乐。同时,另一类人虽然有千百倍的财富,依然为了无法得到他希望得到的而苦恼。在他所能见及的范围以内的东西,若他有信心获得,他便很快乐;但是一旦阻碍重重,难以到手,他便苦恼万分。

第三类是荣誉、名声和地位等人在社会中所得到的他人的评价。

这些因为取决于别人的意识,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而是间接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感知。

荣誉是别人给的,名声是要靠自己挣的。

真正能让我们幸福的不是荣誉、名声或地位,而是让我们可以得到这些所需要具有的品质和能力。例如通过苦读得来的才智。

从别人身上得来的幸福是不稳定的,只有从自己身上得到的而幸福才是持久的。

造成他人眼中的价值的,是他人意识;是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连带对此形象的看法。这种价值对我们没有任何直接影响,可是,由于他人对我们的行为是依赖这种价值的,所以,它对我们的存在会有间接而和缓的影响;然而,当这种他人眼中的价值促使我们转而修改“自己心目中的自我”时,它的影响就变得直接了。

这三部分组成了人生,是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基础。

用自己的话说,第一类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心灵是否纯粹而充满着善。第二类就是你创造或继承的价值。第三类就是别人对你的价值的反馈。

这样,第一类当然重要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心灵里面一片混沌和污浊,你让他如何获得真正的满足,如何感受幸福。他只不过像水上的浮叶,随波逐流,永无安宁的时候,他只是随着他人的喜恶而喜恶,把欲望的短暂满足当做了最大的快乐。

如何获得幸福?

人生是在痛苦和厌倦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想要幸福则要让自己免除痛苦和厌倦。

可以这么做:

始终要保持欢愉的心情,而身体健康有助于心情的欢愉,所以保养和锻炼身体吧。

降低对痛苦的敏感,保持心灵的平和和满足,对事情的结果看开点,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提高才智,利于闲暇增加心灵财富,这样可以提高对痛苦的容忍力,让自己免于痛苦并远离厌倦。

幸福的根源在自己,知足常乐。

人避免灾祸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空间就愈小。那永不竭尽的思考活动在错综复杂的自我和包罗万象的自然里,寻找新的材料,从事新的组合,我们如此不断鼓舞心灵,除了休闲时刻以外,就再不会让厌倦乘虚而入。

如何面对痛苦?

世界的本质是痛苦的,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只因人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不断地忙碌着只为喂饱欲望,最终却发现欲望一波接一波永远难以满足,于是便陷入了无止境的痛苦之中。

面对痛苦,可以有这几种解脱道路:同情别人宽恕自己,创作和欣赏艺术,追求意义。

人是带着各种欲望的罪人,受着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的惩罚,一生劳苦,至死方休。所以,不要去批判和指责他人,而是同情和怜悯他,这样你也就看见彼此的罪了,从而有了救赎的机会。正如王阳明所说的:“去私欲即是存天理。”

同情是一种美德,嫉羡则是恶德。

通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们可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

人性有种种的恶,例如野蛮、无情、残酷、自私、憎恨、嫉妒、怨恨、幸灾乐祸等,这是人痛苦的根源。崇高的心灵可以帮助我们从痛苦中找到意义,从而发现痛苦积极的一面。对伟大意义的追求可以让我们面对失去生命的恐惧,也能帮我们免除痛苦的煎熬,例如舍己救人的行为。

内心对意义的追寻可以让我们在痛苦的烈火中涅槃。

遇到死亡者的真正生命并没有接触到死亡,继续活在别人身上,继续活在那现在还感觉它存在的人身上。

结语

只要人有追求的欲望,就会有不满足的痛苦,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给追求找到某种意义就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痛苦,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大和最真实的幸福。

就像作者,他的一生虽然很长时间都寂寂无名,但是他内心是幸福的,因为他坚持做着一件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来说都极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用哲思照亮人类思想的天空中的黑暗,为人类指引一条光明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有尼采、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等。

他的幸福不是由于他将遗名后世,而是因为他能创造伟大且足以留存万世永远研读的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