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贷款的误导性

最近我自己经历了两轮贷款,亲历了还款的困难程度,深刻感受到贷款这件事与人的本性不符,难怪没有偿还能力的小年轻们一旦进入消费贷的泥潭,以自己的力量脱身而出的确非常困难。

首先,大部分人不会没事做一个现金流预测表,一般人能在贷款前评估一下自己来年的总收入能覆盖当前这笔消费的金额,毛估估觉得应该可以还的起,在消费品的冲动下或者是刚需的胁迫下,就直接贷款了。  而同时贷款这件事实在太容易,信用卡分期是最容易的,还有蚂蚁金服的借呗,花呗,京东白条,只需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拿到钱的吸引力非常大。 而一旦不小心进入高利贷的范围,比如校园贷什么的,就万劫不复了。

一旦贷款成交,后续的还款很容易就成为一个噩梦。

首先,是每个月硬性偿还固定金额。 房贷就属于这种,但房贷借出去的时候,银行会帮忙核查银行流水,还贷不能超过工资的50%,如果消费者老老实实同意这一点,那就好很多。 最怕的是,为了促成交易,各方合谋给消费者出主意绕过这一点,顺带还可以让消费者多出一点钱。 然后等到每个月还款的时候,消费者捉襟见肘,很可能就开始要在小额信贷,拆东墙补西墙。 如果家里有父母亲人帮忙监管,可能还好一些,但很多人如果父母本身从来没有经历过借贷的苦果,也只是力所能及把家里的积蓄掏出来而已。

我自己就试过,当时招行发了个短信通知说有优惠利率4.3%借给我一笔钱,6个月等本等息,但这笔月还贷加上之前已经有的房贷,每个月的还款额是我家夫妻俩每个月日常现金收入的70%,搞得日子紧紧巴巴,所以还了三个月之后就觉得难以为继了。

这种等额本息的还款,有人曾说真实利率是票面利率的2倍,我个人觉得正规银行并不会玩这种花招,我自己用excel计算过应付利息,就是按照当前本金乘以票面利率的。 但很多时候借款单位不会好好给一个标准的年化利率方便消费者比较 (这个银监会其实应该规范一下的),比如工行的12个月等本等息还款,只告诉你借款本金X元,12个月总利息总计Y元,你如果拿利息除本金得到的那个所谓利率得出来3.94%,的确需要毛估估乘以2。 工行在借款计划里面有写日利率万分之二,旁边有个标注的符号,点开就能看到年化利率7.2%。

工行这种正规银行已经算很好的了,网上看到那些民间贷款金融公司的砍头息,直接在放款的时候就把利息减出来了,如果是20%的号称年化利率,放款期初付息与放款期末付息比较,按照期初拿到手的钱都是一样的计算,那真实年化利率就是25%。

利率的标准值计算方法只在专业人士那边, 特别是每个月等本等息,因为不能非常快捷的简单用excel算出来,加上利息的付款时间点的不同(复利的确需要稍微绕一下),的确需要脑子清楚,但也没有那么高深。什么月利千分之六,日利率万分之二,年化利率7.2%,这三种表述都是一样的,越是高利息的越喜欢说每天的利息金额(看起来都很小额)。

其次,贷一笔款,两年内分5次还款,这5次还款还不是平均摊分,而是在前期压着多还 (前9个月付60%或者说前15个月付80%,夸张一点其实相当于一年内还款,就为了这个一年内还款的条款还多付了2%的手续费)。因为不是每个月还款,没有做现金流模拟的话,也是很容易今朝有酒今朝醉,因为平时的收入已经被用的七七八八了,等到了还款的时候就容易乱了分寸。 俗话说卖的没有买的精,卖家这种条款的设置非常有误导性。

再次,每个月还利息,到期还本金 (或者一年内随贷随还)。 这种贷款就更有欺骗性了,当然人家银行是为了方便你筹划现金流,但事实上这个只是把还款的痛苦推后。  如果平时消费就管不住手的,平时也没法攒下钱,这种只能等到期的时候做续贷了。到时看国家政策,如果银根收紧,银行不肯放款,你咋办?  

随贷随还也是错觉,每次一有点钱就还一点,银行是先还利息再还本金,感觉本金的减少太慢了。。。而且会有反复,你别的地方有什么要用钱的地方,又很快跑去继续借,本金刚少一点又加回去而且还更高了。。。

这里还是要推荐一下建行的龙积贷。 这个是针对工薪阶层的,只要你每个月有公积金存入,你把政府的公积金数据共享给银行(手机上设置即可),银行以此作为风险控制,只要你公积金不断存入,银行知道你还有工资收入,他的贷款的风险就得到保障了,所以无需抵押,直接在手机银行办理,超级方便,半小时就可以到账。 其它好多个银行也有类似业务,好像也没有做共债分析,具体我自己没有多个银行去贷款,听朋友说可以多个银行同时申请。  但比如工行就是利息比较高,7.2%吧,还必须每个月等本还款。 建行是随贷随还,方便很多,利息也只有6.3%左右,不过最高只有30万,而且要看借款人的公积金存入金额,如果不是顶额存入(广州差不多5000元),贷款额度也会相应降低不少。 我因为在工行共享了公积金数据,过了几个月信用卡部的人找上门来,提供了一个大额免年费信用卡,游说我办分期,说利息还是手续费什么减半优惠云云,我目前还没有开始启用。

最后,顺便说一下当前比较流行的信用卡分期。 信用卡分期的利息据说特别贵,年化利率18%,好可怕。至于借呗花呗京东白条,这些在免息期之后的利率应该都是不低的,很可能都是8%~13%甚至更高,工薪阶层与其借这些,就不如找建行龙积贷了。

忽然想起来几百年前在欧洲的贵族,以及中国的士绅阶层,他们那时消费都是赊账(记账),然后年结账或者一年三节(清明 中秋 春节)付款,特别是春节一定是要还的,如果进项稳定就没有问题,万一出点纰漏没法还消费的账,就会名声扫地,甚至不得不远走他乡。 毛姆在《寻欢作乐》里面就提到女主因为没钱还账而逃离黑马厩,邻居们议论了很长时间。中国的《海上花列传》也不止一次提到嫖客在妓院的花账需要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结清。

外面那些自表身份是民间金融贷款公司的还至少是明着来,还有无数骗子公司趁虚而入,利用你急于借款的心情引君入彀。 

前些时候有个未知电话打给我,号称是招行个贷部的,问我要不要借钱,我之前因为咨询过自己的官方理财经理,他一直说没有政策,我因为流水都是在招行,所以也偏向于在招行做贷款,所以一时糊涂居然就接了这个电话聊了起来。 

我主动问这个未知电话,办公室在哪里,居然就在我办公室的隔壁那栋,所以我就说上去他办公室先看一下再说。 打完这个电话我就致电官方经理报了骗子的地址,他很快回复说那个不是招行的办公室,而且已经接到不少报案,招行也已经让法务部去跟进处理了,我问说为什么不尽快查封,他说走法律流程需要时间。  

我好奇心切,还是去了。上楼之前在物业的前台,那姑娘很好心的提醒我,15楼是商务中心哦(就是说骗子租办公室不需要直接和物业签约,只需要和承租了商务中心的分包公司签,而且条款可能很灵活,甚至可以按天计租,方便跑路)。 我上去看到,商务中心本身还是很体面的,毕竟是CBD的甲A写字楼,30平方米6个工位就要月租上万。 

我用了化名说没有预约,前台电话通知里面,然后让我等了一会,陆续出来三个员工,和我打了招呼,几个人都穿的都很随便,运动服球鞋,不像房地产中介穿那种廉价白衬衣。

最后出来交涉的骗子,就没让我进去他们自己的办公区(我本来想看到一些招行的Logo牌子什么的),就在前台旁边的接待区聊了几句,骗子挂着一个招行的假冒工牌,一开始在我问的时候把工牌拿着晃了一下,还坚持说是招行个贷部正式员工。 我问他是否能在招行的官方资料查到他们,骗子立马心虚,承认说那边是查不到的,然后补充说具体业务会去黄埔大道的正式营业部办理,聊到这里就没再继续了。 我估计他们应该是围绕各个招行营业部不停的换办公地址,每次被营业部发现就换下一个。  

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骗子到底会如何下药,看到网上提到的,比如开个新的银行卡留他们的电话号码, 通过这个号码修改密码什么的。 具体也不确定后续怎么个骗法。 招行这种银行也不愿意负面事件让公众知道,毕竟招行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控制风险提醒客户,他们也未必做到足够。

上网查的时候,顺便看到一个极端的例子,某人的支付宝里面完全没有钱(但信用分很高), 以为既然没钱就不怕了,把账户密码都告诉骗子,骗子居然都从里面通过借呗套出来28万之多。 其它语焉不详的被骗经历,提到说不知怎么的把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告诉了骗子然后钱就不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贷款的误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