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看近代史

1.jpg

中国近代史,一段熟悉却又可能陌生的历史。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能听得到、学得到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不仅出现在历史学习中,政治学习中也能出现它的身影;说它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关于近代史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头脑中充满了一整套成熟而又死板的近代史认知体系。关于近代史的书很多,但如果你不是资深的历史迷,又很难有耐心把厚且枯燥的专业书籍读完,也很难找到类似《明朝那些事》一类的有趣又有料的近代史书籍。这种困境下,又使人更加难以摆脱历史课本上的固有印象,近代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image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同样,对待中国近代史,我们是不是也能不仅从当下的历史课本了解,而是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呢?如何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以为了解前人如何看待那段历史是个很好的方法。不厚+不枯燥+前人角度,这样的书有没有呢?大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最为贴合。

蒋廷黻何许人也?此人乃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此人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从政后还担任过中华民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按现在说法标准的官学研精英。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正是师从与他,没错,就是写《剑桥中国史》的那个费正清。

image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段历史,当然他的近代史只写到1926年。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的全部近代史,但仍然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关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关于鸦片、关于鸦片战争,大家都很熟悉,具体过程和内容无需赘言,但在《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中却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足以引发思考。

关于禁烟,当时的官员都深知禁言的困难,但却又不肯站出来说破。“在他们的私人信件中,他们承认禁烟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的大毛病之一。”而正是这种毛病,让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越陷越深而又看不到问题所在。

最为大家所称道的林则徐,在私人信件中写到:“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跑不能及彼,彼炮先一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纵然是意识到对方兵强剑利,依然唱着高调,不提改革,仅仅高呼“民心可用”,以民心对抗坚船利炮,岂不谬哉。

image

正如书中所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不能改革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这些士大夫,这些人既缺乏独立无畏的精神,又害怕改革出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选择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林公尚如此,况他人乎。林公之死,本人之大幸,民族之大不幸。

关于曾国藩和李鸿章

两位都是晚晴时代的风云人物,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称道。蒋廷黻将曾国藩称之为中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他认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创出如此成功的湘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曾国藩注重精神教育,他既是军之统帅,又是士之导师,强调信奉孔孟遗教。他用中国的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基础,辅之以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从而造就了一支有主义的正派的愿意互帮互助的军队。

image

蒋廷黻在书中写到:“在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回复中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

对于李鸿章,有人说他是晚清第一大臣,也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中国近代史》书中记载了李鸿章的一篇书信:“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器,以为不能学。****……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其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在此文中既看到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又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强大,更提到了改革科举制度。如此远见卓识,非常人能比。当然,受制于时局所限,李鸿章也不可能成功挽救清政府,当时上至天子士大夫下至普通民众的愚昧,足以诋毁任何自强行为。更不用说根本无法触动的政治体制。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李鸿章也做了很多错事。

image

关于那段历史的几件趣事

将之称为趣事,为其确实可笑,但是趣事的背后却是一种悲伤,让你不禁去想,当年为何堂堂中华会落得如此田地。

1.关于《南京条约》,清政府一开始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完全不重要,而这恰恰是被现在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2.1857年冬,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民众不但没有抵抗,还帮助英国人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了英国人的船。

3.大学士倭仁在洋务运动时大声疾呼“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此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如此说辞,竟真能让大批士大夫不去投考科学班。

4.郭嵩焘出使英法,努力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倡导更大力度学习西方,被骂汉奸,有二心于英国。

5.甲午中日海战,清军第一炮就击中自己的瞭望台,总指挥丁汝昌重伤,不能再指挥战役。

那段历史中的趣事远不止这几件,但只凭这几件趣事就能看到清朝政府灭亡的必然,看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

image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文中提到的内容,除了叙述了那段历史外,还有《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等专题文章,通读此书,必定会让你对那段历史有新的思考和新的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代人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