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理型论在说什么?
柏拉图是我们熟悉的哲学家,我们都知道柏拉图有个“理想国”,是空想 ShèHuìZhǔYì 的思想根源,还有“柏拉图式的恋爱”,但是,他真正的核心思想是他的“理型论”。
柏拉图认为,人类认知世界靠感觉和理性,但感觉是表面的、片面的、虚幻的,也是不完美的,而理性思考,则可以慢慢认清事物的本质,并发现事物背后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这就是“理型”。理型世界永远存在,而现实世界是变化、虚幻的。
例如说一个人很强壮,但他衰老到了90岁,你还能这么说他吗?柏拉图认为,一个强壮的人会变化,但是强壮的理型是不变的。狗有各种各样,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他们是“狗”? 柏拉图认为,在这个现实背后有一个对应的理型世界,狗的理型是完美的狗,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型论。
简单来说,理型就把是一个事务的类型、标准和规律抽象出来的概念。
例如如何找到你孩子的“理型”?首先看“类型”,即是不是人类,性别是否相符,是不是小孩;再看“标准”,他的长相、高度、体重;如果前面都一样,还要看“规律”,如性格是否开朗、有什么喜好和习惯等。一旦找到理型之后,你闭着眼睛没有看到,也能想象到孩子的样子,这就是他的“理型”。
柏拉图把理型划分为五种,从重要到次要分为:
- 价值方面的理型:即伦理、道德、美、善等是价值的理型,而我们所谓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是理型的表象。
- 数学方面的理型:包括圆、方、三角、直线等是数学的理型,而我们平时画的圆,没有一条是绝对完美的圆,但是理型的圆是完美的。
- 概括的理型:包括物体之间相对的概念,例如大于、小于、相似等是概括的理型,我认为概括的理型有点像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定性”,而测量的结果是“定量”
- 自然的理型:即自然万物的分类,例如我们即使没有看到狗,也可以想象出一个狗的样子,这个就是狗的理型,而现实表象中,有的狗可爱,有的凶恶,有的大,有的小,没有两只狗完全一样。
- 人造的理型:如桌子、手表、汽车等是人造物体的理型。
02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吗?
哲学上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类之说,其中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当时微信推出7.0版本的时候,张小龙用了王阳明的这一段让人非常有 feel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由此可见,我们的圣人王阳明认为人的意识才是核心,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还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而老子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以“道”作为世界终极的本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唯”可以理解为是“永远存在”的意思,不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的物质依赖精神而存在。
从“理型”永远存在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会感觉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唯心主义更偏向精神的发明和创造世界,柏拉图只是认为人们只是在发现理型,因为理型早就在那里,不以我们的意识而转移。
结论是:从发现理型,而不是发明理型的角度上看,柏拉图算不上唯心主义。
03 柏拉图的理型论与生活脱节吗?
我认为,从柏拉图的理型论来看,不但没有与现实脱节,还相当符合当今相关的科学。
从进化心理学的知识得知,人的认知就是由自下而上的知觉组织加工,还有自上而下的主观观念加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其实是感觉和理性的结合,感觉关注表面,相对客观,观念关注价值和本质,相对主观。
柏拉图的理型就是在感觉自下而上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认识实践中,你有什么认知和三观,也就是有怎样的理型认知,就能识别出具体的事物,例如你从来没见过狗,也就是你没有认知狗的理型,你就无法认知这只狗。理型论从价值、数学、概括、自然、人造物五个分类,也覆盖了我们所有的主观观念。
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算法,就是典型的理型论实践,只有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的 AI 算法,才能构建出事物的“理型”,例如图像识别 AI ,就是看具体事物的特征数据,与已经构建的完美理型达到百分之多少的相似度。
我们的认知经常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对理型认知的缺乏,在柏拉图的五种理型中,特别是在价值观的理型,我们往往没有清晰的认知概念,对于算法来说就是训练和学习不够;另一种是观察视角的片面性,我们经常在没有全面考察事物的情况下,就匆忙对一个事物下判断,对于算法来说,就是样本数量不足导致算法“学坏”了。
世界多彩缤纷,容易看花我们的双眼,也导致我们总是善于认识事物的外表而缺乏对理型的思考,一个人领导受人尊敬,他就真的是好领导吗?一个出家人喝酒,他能是高僧吗?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生活在世上的人,都如盲人摸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少数具有大智慧的人,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理型本质。
虽然对于理型世界,我们只能接近,却永远也到达不到,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学会长期建立、巩固、优化自己内心的理型世界。
---END---
参考文献:
[1] 《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柏拉图是唯心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