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网络初级17中级19讲师12期 坚持分享第957天 20220329周一二本周约练0次 总258次 读书打卡第488+162天 讲师微课练习第294天
一、自我
定义: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内容: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我是谁。
自我概念很多源自于“重要他人”(尤其是主要抚养者)的评价,互动经历。不断的自证预言。
自我概念会改变,在别人的鼓励下尝试 改变,自我概念在行动中打破(刘老师的亲身经历),特别是这个行动给你带来小的成功体验。如果是更不好的体验,他就会更坚定的相信自己是不行的,会退回去。试着推动孩子去小步行动, 获得好的体验、成功经验,多关注多聊他的成功经验。
生理状态:“我不行,我身体不好!”“我还行,我身体还好着呢!”老师人往往对自己身体认为还挺好(心理需求),对老年人最好多夸他是“年轻的、状态好、气色好”。
心理状态:需要别人的反馈。但不要太在意。如果别人在赞美你,其实很多时候他在赞美他自己认同的部分:如果别人在赞美你,其实很多时候他在赞美他自己认同的部分;如果别人否定你,其实很多时候他否定他自己不认同的部分。咨询师过程中,所有你很想说的往往都是咨询师自己的东西,所以要觉察。最重要的是自己更认可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很自恋)
米德、詹姆斯:
主我:我是谁(真实的我)
客我:我认为我是谁(自我评价的我)
镜我:我认为他人认为我是谁(别人眼里反馈的我)
我(主我)觉得我(客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镜我)。
我是一个好妈妈(客我)
1、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罗杰斯)
2、你是谁不重要(主我 )——重要的是你认为你是谁(客我)
当自己的认知变了,你的情绪感受、行为都会发生变化。以前认为自己不好,当对自己有更多了解后接下来言行就会随之变化。需要自己来觉察,
做咨询,提供一个氛围,让来访者自己觉察。
3、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重要程度,这叫焦点效应。会导致透视度错觉
不要高估自己,不要太自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影响力很大,特别在高位上时会高估自己的作用,会认为“离了自己地球都不转了”。会“人走茶凉”
可能对于家人来说我们是最重要的,但在外面很多系统里离了我们照常转。所以回归到家庭,多陪伴家人。
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基础 生理
自我的载体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刚需。20多岁的来学习心理学的很少,年轻时认为有更多的可能性,认为很多都是很容易的,没有刚需。
2.心理自我——中介 心理
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
怎么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很多自己的认知自己是不了解的。有时候发脾气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有的人谈恋爱到某个阶段就谈崩了。需要去咨询。学习心理学,清楚自己的卡点,越学越通透,越活越明白。
3.社会自我——核心 社会
扮演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的核心
无论你想不想,该完成的社会责任必须完成。人生来就是有很多不想承担但必须承担的。正因为有这些不如意、不自由的限制,其后才会更如意更自由。老了以后住养老院没孩子的,就像小时候没父母的,容易被人欺负。“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看看会怎么样?
定一个人的适应性,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功能。该干什么就好好干什么。
4.理想自我——驱力 理想
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个体行动的原因
创设梦想,推动自己向前走。奇迹提问:想要的未来是什么。
现在的孩子没有奔头,没有价值依托。我是谁?为什么活?为什么奋斗?为了什么努力?他们的信念在哪儿?没有更长远的梦想,就没有劲头了。五、六、七、八十年代的人,为了跳出农门,革命者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理想。
他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就会有动力,就会扛过去很多困境。(例:本村一个残疾人,老娘活到了90多岁,心中有牵挂,所以一直活下去。)
5.反思自我——反馈 反馈
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把别人观点过滤过滤。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不统一或很糟糕,就会不稳定,会出很多状况。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自我引导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青春期要完成统一,否则会很混乱,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内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出不来。但他出来时,很多同龄人已经和他自己不一样了。自己认为的和客观的相对统一,就活得比较容易。
父母要尝试引导:相貌、身高。。。。。。如:漂亮女孩到大学时才知道自己长得漂亮,是受到父母的打击。还有的人其实长得很 丑,但她认为自己很漂亮。
在陪伴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小的正向的反馈,但又不是一定让他认同,日积月累可能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反之,老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孩子就会长成这不好那不好。有人的“不配得感”,攻击、否定自己,如果得到就认为是一种背叛。通过学习打破原有的模式。
溺爱:你所说的溺爱是什么?未知好奇。
2.解释经验•自我解释 :他以自己的评价,会影响他对事情的评价。
相同经验不同解释
考试95分
学生A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学习困难,感到欣喜,
学生B很感兴趣,学习有信心,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懊恼、沮丧
例1:刘老师去讲课,讲抑郁症。放一个小视频:600分就感觉自己没法活了。听众是大专生,认为不可思议。
例2:有人认为自己运气差,可能一次运气好,他认为自己是踩了狗屎运了。
3.决定期待•自我期望
破罐子破摔!
情景要求,行为解释,自我期待(就我这样,还能考上大学吗?)
两种人比较幸福:一种是认为自己真行,他还真行;另一种是认为自己不好,他就是真不行。
不幸福: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小姐身子,丫环命。农村孩子穷家富养,不好好上学,出来打工也吃不了苦。
分化严重:让人担心的社会现象。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顺序:生理、社会、心理
1.生理的自我
原始形态,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占有、支配、爱护
物权感,会用“我”来说,有独立意识。开始与世界分不清,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有情绪就会有人来照顾自己。有“无所不能”感。
8个月-3岁(婴儿期)用“我”来说话
2.社会的自我
处于自我的中心;用社会标准约束自己,了解期待,调整行为
别人评论,自己不知,多说好话,多支持,
3岁-13、14岁(幼儿、童年、青春前期)
在一个地方生活比较稳定会比较好,朋友、同学会稳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都比较重要,现在的孩子培养朋友很不容易的。没人说话,就去网络上去找。很多东西是不能跟父母说的,即使再温和再理解,也代替不了朋友。要在乎孩子的朋友,很多东西都是从朋友那儿学的。
3.心理的自我
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青春期-成年,10年左右
逐渐活成独立的自我。到了25到30岁,才慢慢变得成熟。但不一定,与家庭教养有关,父母的引领。父母要更多的成长自己。
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就是角色,社会的要求,自己的理解,自己是否认同。不是有了身份才有认同的。他要磨合,要适应,要习惯。比如,来访者不一定认同这个身份,所以“来不求,去不留。” 要更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帮助他。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
(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同样的身份,不同的人的概念是不一样。有的人敬业,有的人混日子。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是态度决定命运。运气差可能与环境有关系,一 方面与态度和方式有关。悲催的人生,可能与态度和方式有关。
3、多重性
好几个角色
4、稳定性
5、契约性
受约束
三、自尊
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前提是有高自尊,对自己有更多的认可,有配得感)。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马斯洛提出的自尊差不多, 在一个圈子里呆久了,需要别人尊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希望年轻人尊重。)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如:年轻人结婚,要有车有房。比车比房。 )
自尊涉及到:
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
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自尊需要
个体:成就(成就感)、优势(优越感)、自信的欲望
每个人都希望呈现自己的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如恋爱时,聊男朋友多好,结婚后秀恩爱、炫感情。恶意猜测:缺啥秀啥。内心不笃定才需要秀。
社会: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公式
詹姆斯提出:自尊=成功/抱负
累积小步的成功,持续行动,随时要有小确幸福,抱负小一点儿,期待低一点儿,幸福指数出来了,自尊就出来了。
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在在乎的地方多取得成功
自尊源于比较
回到初心,少比较
自尊的威胁往往来源于身边的人
对身边的人更容易嫉妒。比如,闺蜜突然年收入比你多很多。酸葡萄心理
完美老婆(比较)
她,不唠叨不摔碗,不聊QQ不出墙。她开好车买新房,把老公当宝宝养。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才智胜过诸葛亮,白天是林黛玉,晚上是潘金莲。她爱小孩、疼老公、听公婆话、能上厅堂下厨房。每天只为老公赚钱,老公不花钱就感到伤心。她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
拓展知识 自尊相关心理学名词:
辐射效益(扯虎皮拉大旗)
对比效应(武大郎开店)
高自尊与低自尊比较
低自尊者特征:贬低自己,不自信,无价值感,人际敏感,不愿意敞开心扉,抵制变化
注意:别往自己身上套
高自尊者特征:自信,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接纳自己及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也能客观看待,愿意敞开心扉,适应能力强
影响自尊的因素
(孩子社会化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亲子关系,言传身教。)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正向关系
积极、正向关系、鼓励、正强化
欣赏、接纳、看到孩子想好的心。同时该有规则还得有规则。花时间陪伴他,爱他,当他笃定父母是爱他的并且他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在人群中行走时会很自信。不能说的话:我是为了你,才没和你爸离婚的。不离婚可能并不是为了孩子,是自己没有力量。
2.行动表现的反馈——及时表扬和鼓励
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这就是赞美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活动性质
正反馈
不要什么都参与,否则在不擅长的方面会很受挫的。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参照群体
相似性比较 恰当的位置
最合适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有时候不一定和自己比。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在想要的方向持续前进。就怕走得太远而忘掉了初心。从哪儿来,回到根上去。记得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