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4上海市娄山中学苏展老师《故乡》听课笔记

故乡

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推断小说的社会环境特点,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概括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借助表格,梳理文章结构,把情感脉络。

依据我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可以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1.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下面的图表。

第一部分(1-5段):回故乡

第二部分(6-77段)在故乡(以时间为序,可分为三层)

到家那天(6-52段)与母亲宏儿相见,回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

三四天后的一个午后(53-76):见到闰土

又过来九天(77段)携母亲宏儿乘船启程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

我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以下语句中梳理出我情感变化的过程。

回故乡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在故乡

[if !supportLists]1. [endif]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离故乡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回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时的气闷、不留恋、悲哀再到离故乡时的生出希望。接下来逐一分析造成我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看回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标红词语共同描绘出故乡的衰败缺乏生机。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感叹词,写出我初见故乡时的错愕,反问句写出我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眼前荒村就是故乡的矛盾心里。巨大的反差令我感到悲凉。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家道中落的无奈)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永别故乡的不舍)搬家到我在谋食(异地生活的艰辛)的异地去。

在故乡时的情感

这个片段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先分析闰土,请同学们圈画描写闰土的语句。看看闰土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少年闰土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成年闰土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相貌上: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小毡帽变成破毡帽,红活圆实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少年闰土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成年闰土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语言上:无论少年闰土还是成年闰土的话语中都有多出省略号,前者表示内容省略,写出少年闰土有说不完的话,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后者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或语意未尽,体现出成年闰土说话是吞吞吐吐、非常拘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少年闰土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成年闰土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

对我的态度上:少年闰土叫我为“你”,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在我面前轻松自在;成年闰土称我为“老爷”,站住、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递过纸包来,写出他与我相处时小心翼翼,生怕冲撞了我。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相貌健康可爱饱经沧桑

语言活泼健谈沉默寡言

对“我”的态度亲密无间客套生疏

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1)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分析:多子,是闰土的个人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多子多福的落后思想对闰土的影响,饥荒是自然环境导致的,苛税,兵,匪,官,绅,是社会各方面对闰土的压迫。

[if !supportLists](2)[endif]“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从这句话及中年闰土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闰土非常看中社会中的规矩,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这是我们产生了隔膜。

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迫、陈旧观念的绑架,闰土的态度呢?

[if !supportLists](3)[endif]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分析:闰土虽然觉得苦,却沉默着接受了这一切。对于生活,他选择逆来顺受,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辛苦而麻木的人。

对于闰土的改变,我的态度如何呢?

[if !supportLists](1)[endif]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分析:寒噤,指因吃惊而发冷和颤抖,写出我听到闰土叫我老爷时的震惊,“可悲的厚障壁了”写出我对我们之间的隔膜感到悲哀,“说不出话”我对于我们的关系竟如此生疏的无奈。

(2)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

分析:“叹息”写出了我和母亲对于闰土遭受种种不幸感到同情。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看看杨二嫂

青年杨二嫂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中年杨二嫂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分析:相貌上,从“豆腐西施”的称号推测,年轻时颇有姿色,中年杨二嫂变成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相貌刻薄、姿势粗鄙,昔日风云荡然无存。

小说对青年杨二嫂的刻画不多,主要关注中年杨二嫂的表现。

(1)中年杨二嫂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分析::“每日必到”“掏”写出杨二嫂对于占他人便宜习以为常,好不羞愧;“,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写出他得出闰土偷埋碗碟这个结论的草率及对这个结论的深信不疑,两相对比,更突出杨二嫂爱搬弄是非、为占便宜不惜抹黑他人。“很以为功,便飞也似的跑了,”写出杨二嫂为自己拿狗气杀找到合理借口后洋洋自得、迫不及待的模样。中年杨二嫂市侩自私贪婪。

[if !supportLists](2)[endif]“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分析:杨二嫂一会嘲讽我“贵人眼高”,一会奉承我“放了道台”,一会却奚落我“有钱却不肯放松”,目的始终只有一个,就是想从我家捞到点好处。中年杨二嫂为唯利是图、甚至为利益放弃了尊严。杨二嫂的这些改变也许与她的个性有关,也许与生活的困囧、社会的衰败有关。

对于中年杨二嫂,我的态度如何?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分析:“圆规”的称呼体现了我的厌恶,“闭了口,默默”体现我的不屑,也体现了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感到悲哀。“亏”“竟”写出我对杨二嫂丑态的嘲讽。

小结:闰土的变化让我感到吃惊、悲哀、同情、无奈;杨二嫂则让我感到可憎、可悲又可笑。

作者为什么选举他们两个作为故乡的典型人物呢?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分析:恣睢,是任意胡为的意思“别人”指想杨二嫂一样为了利益无所顾忌的任务。从这句可以看出,闰土和杨二嫂代表两种故乡人。闰土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面对生活的困苦,他选择逆来顺受,最终被折磨麻木的成木偶人。杨二嫂是一个庸俗不堪、唯利是图的市井小民。这两类人又是相似的,即他们都很辛苦,都为了生机苦苦挣扎,境况都不如人意。作者选取闰土和杨二嫂作为故乡人物的典型,表现了人们整体生存状态的每况愈下,写出故乡的衰败。“辛苦辗转”写出我的生活同样不太如意,家道中落的无奈、异地某食物的艰辛,使我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回到故乡,原以为可以从故乡熟悉的景物与人事中获得慰藉,谁知故乡早已面目全非。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分析:“”看不见的高墙“”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闰土与我变得生疏令我说不出话,杨二嫂的粗鄙令我无话可说,“隔成孤身”写出我渴望与人交流却无法交流的无奈。“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是少年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回忆,“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是因为这次回乡的经历彻底击碎了我对故乡浪漫的幻想,使我认清了故乡衰败、萧条、落后的现实,因此我对这样的故乡不再感到留恋,甚至感到气闷、悲哀。

最后分析,我离乡时为何又生出了希望。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分析:揭示了我的两个希望,一是希望宏儿和水生以后不要有情感上的隔膜,二是希望他们不要像我们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而是过上我们未经过的新的生活。之所以生出这样希望,是因为看到宏儿在想念水生,多像当年的我与闰土啊。在这衰败的故乡,只有两个孩子身上是充满朝气的,只有他们的关系是和谐、没有隔膜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分析:我又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因为我意识到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宏儿和水生极有可能重蹈我与闰土的覆辙。这种预见令我担忧。这茫远的希望与闰土的偶像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是否因此放弃了希望?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分析:这处环境描写与十二段相呼应,这正是少年闰土首次登场的画面。少年闰土的形象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并没有希望的茫远而放弃。

那么希望该如何实现呢?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析: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行动的人多了,希望才能成为现实。由此可见我对希望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担心希望茫远难以实现,又不肯放弃、想要坚持走下去。

小结:回顾思考路径

作者通过写我对故乡情感的变化,想表达什么?(核心问题)

(1)—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时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2)我在故乡遇到了哪些人?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造成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我对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小结: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作者通过写我对故乡情感的变化,想表达什么?我们梳理了“我”对故乡的情感变化:回乡时的悲凉,在乡时的气闷、悲哀、不留恋,离乡时生出茫远的希望。其中我们重点品读了在故乡的部分,思考了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哪些改变,造成这些改变的原因及我对他们的情感态度。由此我们读懂了作者通过写我对故乡的情感变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落后萧条衰败,批判了这种社会环境造成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困窘、在精神生活上麻木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隔膜,表达了对人们的悲哀和同情,也表达了对于新的生活既抱有期待又隐含担忧的复杂情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04上海市娄山中学苏展老师《故乡》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