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无数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看宏大叙事的正义性。
有很多城市里舒服惯了的人,对于国家的“宏大叙事”没感觉,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更无法理解集体主义精神,除了压制个人自由,对于社会有什么正面作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去从历史和现实上去关心过这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情况,对于作为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有过真正的关心。
这就和他们对扶贫攻坚无感是一样的,似乎对每个贫困的孩子充满同情,然后就大骂“原生家庭”的原罪,完全忽略地理环境制约了经济发展,地区的落后导致了这些家庭的温饱难以为继,必然影响后天的教育和个体发展。
举一个在今天经济上依然不发达的地区,就是广东省的雷州半岛,这作为中国第三大半岛,到今天也没实现经济腾飞。
从卫星地图上看雷州湾,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也没有什么有规模的商业贸易港口,感觉这里已经被多数中国人给遗忘了。
属于雷州半岛的硇洲岛,在历史上曾经流下浓重的悲情,南宋最后的两个幼年皇帝,一个死在这,一个从这里逃走后不久,被追杀投海殉国,然而这个岛在今天也很少被人提及。
雷州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产业为主,几乎大部分土地面积都是农田,却不是国内农业发达地区。这么大面积,整体经济是广东省垫底的。最知名的湛江市,在国内的影响力还不如军事作用上高。
有资料为证,雷州半岛主要是受困于自然条件恶劣。
这里别看三面环海,自远古以来,却是一个干旱重灾区。历史上,“赤地千里”“不毛之地”都一直是雷州半岛旱灾的代名词,恶劣的环境也使其成为历代王朝流放贬谪之人的钟爱之地。
水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调度非常困难,以至民谚云“三天不下雨小旱,十天不下雨大旱!”
水资源的稀缺,也必然会导致争水的社会现象出现。邻里之间的口角斗殴只是初级版本,待人口膨胀,家族关系复杂时,抢水大战的升级版本后果更加严重。村斗族斗,世代结仇,流血漂橹的场景在旧时常有出现。
从宋朝建到新中国成立前,800多年,雷州半岛的农村,经常因降雨和天旱期间抢水,械斗不绝,结下深仇大恨,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来。
干旱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已成传统,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数辈都要为吃水的事情发愁,连姑娘选婆家也要看水缸里有没有水。
1943年雷州大旱,农业减产失收闹饥荒,饿死人以万计。
直到解放后,雷州半岛的干旱情况才开始好转。
1955年,雷州半岛地区大旱,受旱农田达206万亩,占耕地面积44%,造成旱死农作物4.1万亩,丢荒4.6万亩,粮食减产三成。
为消灭雷州半岛旱患,1958年5月,中共湛江地委在省支持下,决定兴建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并成立“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委员会”。
在军民团结一致奋斗下,雷州半岛筑起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建起全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和总长5000多公里的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干渠和干支渠4039条的联合系统工程。它基本上根治了雷州半岛长期以来的旱患状况。
1963年雷州半岛出现1943年型的特大旱情,从上年秋季起连续8个月未下过透雨,由于鹤地水库发挥了重大作用,120万亩稻田按时插下秧,早造增产粮食近亿斤。
鹤地水库作为广东最大“人造海”,是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的水源工程,是一座集生活城乡和工业供水、农业水利灌溉、防洪防涝减灾、生态环境维护等为一体的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7万亩。
郭沫若为此曾写有“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的诗句。
新中国为了改善民生最大的社会组织动员之一,就是治理水患和干旱,在全国组织起民众战天斗地,建立起无数的水库和水利枢纽,这是中国能让农业产业养人的基础,却完全离不开集体主义精神,发挥基层民众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造福亿万普通人的举动,没有一件不是宏大叙事,脱离了这层逻辑,就解释不了社会进步的意义 。
v闪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