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极其喜欢看历史书,想象着喜欢的朝代和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走向所谓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尤其喜欢赵云,也爱屋及乌般属意蜀国,正合作者尊刘抑曹的笔锋。不甘心蜀国的灭亡,也十分讨厌刘禅、黄皓,便在游戏里大肆开杀,打得曹操孙权满地找牙,或者诉诸笔尖,洋洋洒洒几千几万字,把刘玄德推上统一天下之位。有时候,高中地理历史课不想听了,就打开地图册改变历史进程,我占一块地,你占一块地,他占一块地,高举着自己的“国姓旗”互相攻伐,当最后趣味尽乏,自然是自己一统天下了事。
曾有一段时间很迷《明朝那些事儿》,文章的笔风对我这种不是历史专业的人来说容易上瘾,读着读着,就出现了如同可惜蜀国灭亡一样可惜明朝灭亡的诡异想法,然而历史不可能更改自己的名字。明末,名将辈出,崇祯上任烧的岂止三把火,无论如何怎么看明朝都不该灭亡。然而似乎是巧合扣巧合,大明终究是灭亡,我想没有一个答案比当年明月的更好的了:气数已尽。
一语中的。
当年明月的笔风掩盖了历史的残酷,我想有许多人希望明朝就这样一直这样有趣下去,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曹文诏将李自成和张献忠打得永远找不到北,又或者更直接,时间轴往前拉,让张居正多活十多年,延续大明中兴,竟有一丝“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的味道。
后来,就像人们从皮毛现象的推测开始意淫假若南宋没被元朝灭亡,中国早就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强国一样,他们认为明朝若没被李自成灭亡,中国就依旧强大如以往,这种想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到了最后,封建帝制已经到了苟延残喘存活的地步,两千年,已经够本了,制度之变,即便放在明朝身上,也不可不谓之巨。
党争之乱,宦官专政,未有一个朝代比明朝更厉害,实际上,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就已经实质性地衰落了,楚党、浙党、东林党、帝党、后党、阉党,混乱之中出现“皇帝多混账而朝臣无大恶”和“朝臣多混账而皇帝无大恶”两种观点。
纵观中国皇朝史,兴衰交替,朝代更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根本在于封建帝制不死,于是,意淫历史除了满足价值观上的不甘心和有感而发外,就没什么了。毕竟,康乾盛世也不过是封建帝制的回光返照和苟延残喘。
诸如无聊时刻填补空虚的穿越剧之流,不过是将那段历史过度美化,尽祛真实,再加上高颜值填充,虚裱以爱恨情仇,殊不知,权力斗争里从来没有所谓的浪漫主义,政治家是高明的动物,非你死即我亡。
因此当年明月在书末这样说道: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除了嗟叹不甘于一个朝代不可避免的衰落与终结外,也懂得些许,所谓的“清流”也不总是清流,奸恶阵营中也有心系天下的人在苦苦支撑,广受好评的历史正剧《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的结局是徐阶、高拱和张居正——所谓的清流——联合斗垮严嵩父子,看似皆大欢喜,之后的历史却是高拱又将徐阶拉下台,张居正又斗倒高拱。而剧中的胡宗宪——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严嵩的学生,也作为心系百姓、维持局面的大明臣子,面对着“改稻为桑”政策的死局,在遭受着来自皇帝、严党和清流三方一次又一次在浙江斗争冲击的情况下,还在苦心孤诣维持东南安稳,抗击倭寇。严党倒台后,被视为严党份子的胡宗宪也走向悲惨尽头。剧里面严嵩评价他的学生:“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要拉扯着一大群孩子。”
读史容易陷入脸谱化、片面化陷阱,当初叹惜明朝,跟叹惜蜀国是一样的道理,是带着情感倾向的上帝视角,如今审视来看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谈及张居正和王世贞的争斗时,度阴山这样写道:所谓读史可以明智,恐怕真就未必了。
——后记
这篇文章初稿完成于2016,然后被遗忘在微信公众号的素材库里将近两年,偶然的机会拿出来看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当时是作为推荐《明朝那些事儿》的后续推文而写的,因此文风带有倾向性,就像文章写的那样“脸谱化、片面化陷阱”,修改的时候挺费劲,思绪挺乱,也不好结尾。
改的一般,写跟历史有关的文章对我来说是挺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学加入历史社团接触专业人士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历史观,谨慎地撰写修改跟历史有关的文章,非专业人士就像班门弄斧一样滑稽。
文末附上初稿,顺便推荐《大明王朝1566》。
初稿
有时候,总是喜欢意淫历史,想象着历史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走向所谓童话般美好的结局,不甘心《三国演义》里蜀国的灭亡,便在游戏里大肆开杀,打得曹操孙权满地找牙,或者诉诸笔尖,洋洋洒洒几千几万字,把刘玄德推上统一天下之位,或者,在高中地理书的地图上,我占一块地,你占一块地,他占一块地,互相攻伐,当最后趣味尽乏,自然是自己一统天下了事。
然而,大概,历史就是历史,即便孙承宗、陈奇瑜、卢象昇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驿卒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冲冠一怒放清兵入关的事实。
明末,名将辈出,崇祯到处救火,然而似乎是巧合扣巧合,大明终究是灭亡,我想没有一个答案比当年明月的更好的了:气数已尽。
一语中的。
从朱元璋开始,当年明月的笔风掩盖了历史的残酷,看着看着,多少人希望明朝就这样一直这样有趣下去,想象着袁崇焕没死,堵皇太极堵到吐血,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曹文诏将李自成和张献忠打得永远找不到北……
于是,后来,就像人们从皮毛现象的推测开始意淫假若南宋没被元朝灭亡,中国早就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强国一样,他们认为明朝若没被李自成灭亡,中国就依旧强大如以往,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到了最后,封建帝制已经到了苟延残喘存活的地步,两千年,已经够本了,中华民族的蜕变必然要经历更大的流血痛苦,制度之变,即便放在明朝身上,也不可不谓之巨,这当中有诸多值得思考的事。
党争之乱,宦官专政,未有一个朝代比明朝更厉害,实际上,自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就已经实质性地衰落了,楚党、浙党、东林党、帝党、后党、阉党,以至于混乱之中出现 “皇帝多混账而朝臣无大恶”和“朝臣多混账而皇帝无大恶”两种观点,辩证来看,双方都没多大问题。
毕竟,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帝制的回光返照和苟延残喘,满清尚且如此,明之中晚期也好不到哪里去。
纵观五千年中国皇朝史,兴衰交替,朝代更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根本在于封建帝制不死,于是,意淫历史除了满足价值观上的不甘心和有感而发外,就没什么了。
诸如穿越剧之流,不过是将那段历史过度美化,尽祛真实,再加上高颜值填充,虚裱以爱恨情仇,殊不知,权力斗争里从来没有所谓的浪漫主义,政治家是高明的动物,非你死即我亡。意淫至极,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当年明月在书末这样说道: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
看完《明朝那些事》,除了嗟叹不甘于一个朝代不可避免的衰落与终结外,似乎也懂得些许,刘伯温、王守仁、徐阶、张居正、申时行、徐渭……他们都是代表那个帝国最为辉煌和耀眼的智慧,智慧之下,需要探寻的还有很多。
在谈及张居正和王世贞的争斗时,度阴山这样写道:所谓读史可以明智,恐怕真就未必了。
读史未必可以明智, 不如借此扪心而问。
心学宗师王守仁最后一句话便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翻遍《明朝那些事》,可以明白的是,随心而动,这或许才是历史本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