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委婉的在组会上向导师表达这周没进展

读书而已,开心点。

为什么要开组会?平时每个导师都有一大把的事情,学校的大会小会、教学安排、学术交流等,而跟研究生的交流和指导,由于没有很强的时限性,相对来说少了许多。

图片

组会,通常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的渠道,也让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实验室的动态及进展,进而能够有个全局的把握。一个高效运转的课题组,必定离不开组会的支撑。相信很多同学看到“高效”两个字就会直呼“好心累”,这其实很大程度上跟对组会的准备不足和组会的低效率有关。

图片

在组会上,导师会鞭策高年级学生,并以校规院纪警示:“你们不好好搞通通都是要延毕的”,敲打低年级学生:“不要把外面的歪风邪气带到实验室来”“一届不如一届踏实”。当然,也有些刚刚从教的导师,可能是还没有完成学生身份到导师身份的转换,天天泡在实验室和学生打成一片。

图片

相信不少人都体会过这么一个场景,组会上导师侃侃而谈,指点江山,仿佛Nature手到擒来,“大饼”飞来,大家面面相觑尔后微微一笑,此饼虽大,奈何“子民们”吃不到呀。课题组好比一艘海上航行的轮船,导师好比这艘船上的船长,掌握着前行的方向,随着各路基金的注入,船上也会升级装备,每一个船长其实都有一个“航母”的梦想。在学术圈一路“打怪升级”,拔高自己的IFMax,获得形形色色的“帽子”。

image.gif

组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图片

首先,组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组内成员能够交流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每一个导师其实都希望组会上,所有的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但是这个难度系数不小。导师对学生目前的实验进展以及困难进行分析和指导,毕竟导师也是从无数个“挑灯”实验“修炼”而来。高低年级之间也能够起到指导作用,这种指导更为具体和直接,同时也没有隔阂和负担。

~

其次,有些导师会要求组会要将本周阅读的文献研究透彻,再拆解做成PPT讲述。通过文献分享,组内成员了解和掌握行业内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颖的实验方法,可以进行观摩和学习。

此外,组会讲演PPT,其实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台风和PPT的制作功力。社会发展至今,PPT汇报和分享不管在哪里都是十分普遍的表达方式,不管是毕业答辩还是企业产宣。大多数学生初期对于公开场合讲话“怯场”,凡事总会有一个过程,经过几年的组会锻炼,“周芷若”们终究会成为“灭绝师太”,讲起PPT也会如数家珍一般。

~

每周周会有必要吗?

每周组会,做PPT会花去大把的时间,基本上组会定在周五下午,那周五就“没”了;定在周日下午,那整个双休就“没”了(惨绝人寰哦)。

科研人员,尤其是国内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大多很难分开科研和生活。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劳工在痛诉资本家996的同时,科研人员好像早已对996习以为常。大多人对于科研和生活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笔记本在哪里,科研就在哪里。

~

而实验做通宵的也大有人在,自己起晚了早餐不吃也不能饿着实验室的小老鼠或者罗非鱼,下雨没伞也要冒雨过去打开增氧机给鱼增氧。如果这样的情况谈起科研和生活分离,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在这样忙碌的科研生活中,还要挤出时间来做文献阅读和分享。那么周组会显然会增加很多压力。组会的频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尽量简洁和高效。

重点来了,这周没有进展怎么办 一周的时间很快,虽然能做一些事,但是架不住实验周期长和实验失败的阴影笼罩。有时间遇上试剂耗尽,实验延后,到了组会一脸茫然和恐慌,“我要汇报什么”成了心头的一片乌云。

**没有进展该怎么汇报呢? **

  1. 描述一下此前一段时间做了什么,介绍自己的进度。哪怕是失败了的实验,也是你的科研经验,小时候讲烂了的名言,那谁是谁之母嘛。让老师知道你在干啥。

  2. 当前遇到哪些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对于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最好能够及时的把情况反馈给导师,如果需要协助,就大大方方的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难,方便导师给课题增加人手。获得导师的建议和帮助。

  3. 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描述自己的基本规划,已经下一步打算要做的事情。下一步的实验方案或者科研安排。

这样,一个三段式的组会准备就完成了,从此前的安排,到当前的进度和困难,再到接下来的规划。虽然本周总结下来毫无进度,学术研究本就是这样,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师心理也都明白,有些事情急不来,他们只不过是觉得你们这些学生不要想着天天摸鱼打王者浪费时间罢了。

图片

读研读博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导师,有的导师严谨负责,有的导师可能“位高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亲自指导,有的导师甚至会对学生人格批斗。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课题组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想法。无论你是怎样的一个心态来修读这个学位,我都希望你能够开开心心来深造,开开心心拿学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委婉的在组会上向导师表达这周没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