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的”危“与”机“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从来都不缺神奇的暴富机会,80年代的“投机倒把”,你只要把货物从A拉到B就能迅速发家致富;90年代的股票认购证;21世纪初的房地产投资和外贸经营;2002年以来的房地产大爆发……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用2016年这句创投圈里流行语来概括2017-2018年棚户区改造这场财富盛宴,再恰当不过。

      笔者生活的这个浙南四线小城市,2017年GDP为970亿。在2015-2017上半年的时间里,和广大的中小城市相同,住房库存高企,去库存压力相当大,各大房企做的优惠活动也相当多。我朋友的楼盘里,三天两头搞活动吸引看房客。彼时新房的开盘价好的地段也就10000左右,差的地段也就8000-9000。那些已建好的安置房(未启动货币安置),在新市区附近在8000-9000左右,且市场观望情绪浓重。

      随着2017年棚户区改造新政策实施,我们这个小地方也逐渐引入了货币安置的措施,  即在拆迁补偿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房屋安置或者货币安置的任意方案,也可以选择两个方案混合,当然大部分家庭选择两个方案的混合。以此为契机,货币资金大量流入拆迁户手中,按照每家平均300-400万的安置补偿费用,除去一部分选择房屋安置,每户到手均有100多万(总安置补偿费用-部分房屋)元以上!棚改中很多家庭是违章建筑,有些事集体证,这些房屋都获得了相当于市场价的赔偿,成本不可谓不高,拆迁户获利不可谓不丰厚。其中拆迁补偿上千万的以及700-800万也不少。由于这次市场变动,从原来的房多钱少,变成了房多和钱多,被拆迁出来的大批家庭推高了房租、房价;本地房价水涨船高,部分高端楼盘突破两万,购房情绪高涨,惜售情绪明显。

      显而易见,过去两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出人意料的成为最火的市场,其中“棚改货币化”功不可没。很简单的逻辑,没有钱市场成交就清淡,房价就上不去,有了钱再加上棚改后无处可住,去库存的速度自然很快。在一波人为创造的”供需不平衡“中,”棚改货币化“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县域经济的实力,加上人口逐步外流,很难支撑起高如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这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模式,当棚改结束以后面临的将是大量的安置房和居民手中普遍没钱的尴尬。

    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对银行的定向宽松,是棚改最主要、最核心的资金来源。从央行PSL余额和累计增速看,截止18年5月末PSL余额达3.1万亿,同比增速为33%,尽管增速放缓但仍维持迅猛增长,2018年前5月PSL余额新增4371亿,相比17年同期的2947亿,资金支持力度仍然较大。

    从2014年到2017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从最初的仅9%左右大幅提升至接近60%,部分省市甚至高达70%甚至90%以上。过去3年间,政府在棚改上的总投入量累计超过4万亿。而这4万亿,就是政府的负债。

      事实上,很多拿到安置房的拆迁户并没有拿到不动产权证书,他们拿到的仅仅是钥匙,因为这些大量的不动产权证书全部被政府抵押在银行。而这4万亿的货币投放到市场上以后,形成了新的货币超发和地方债务危机。

      随着国开行对棚改项目审批收紧、监管趋严,决策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担忧上升,对棚改安置方式从强调货币化重回以实物安置为主,这预示着棚改热潮已站在了十字路口,政策风向和业务模式将发生调整。由于全国范围内地产去库存已经接近尾声,未来棚改货币化将会显著降温。

      在这场财富盛宴中,拆迁户的财富增值,拿到了数以百万的拆迁款,后可以好好的规划下自己的人生——这是“机遇”。而往后,拆迁大概率会放慢步伐,逐步推进,但是货币安置的比例会大幅下降,也就是说拆迁可能不会那么的有优势了。对于政府来说,虽然这几年地方的GDP数据很漂亮,但是该项数据是以透支未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债务,为以后发展埋下“危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棚改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