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出来的创造力。

今天是大年初一,没有走访亲戚,在微信里面遥遥祝福大家新年平安喜乐,同时也牵挂着武汉疫情的情况。我在爆竹声声中,把少儿编程之父——米切尔.雷斯尼克的《终身幼儿园》刷完了,雷斯尼克是创新教育领域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

他的《终身幼儿园》正是传达一种让孩子参与幼儿园玩游戏一样创造性的学习形式,培养孩子用创新精神去完成学习目的。

我们知道,创造力在我们现代是多么稀缺的能力和资源,一个国家没有创造力就容易被别的国家技术垄断,一个个体没有创新能力,只会不断模仿,甚至被替换。我们的孩子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不仅是父母该了解的,更是教育者该做的。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成绩一路得A绝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他们却缺少别的东西。这种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优秀生,仅仅只是考试得优的“A型学生”。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些愿意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渴望提出自己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的“X型学生”(当今社会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特质的学生)。

雷斯尼克借助少儿编程的学习和设定阐述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义所在,我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都是以玩或在“玩中学”为主要目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借助玩具,积木去制造自己想象的项目,比如城堡,怪兽,机器人或任何孩子想要的目标。 

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建造自己的项目时,几个小朋友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共同协作一起完成目标的建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许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堆的积木倒塌了,幼儿园老师需要鼓励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塌掉了,要怎么样才能搭出一个更稳定的塔楼。这就促使孩子们进行思考或反思。并且不断验证他的项目,不断修改重建。然后再和小伙伴交流并增加一些新的故事情节,再建一些新的项目出来。整个过程他们都不会轻易罢休,他们总是满怀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游戏中,那份执着和投入正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状态。

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就会与身边的小伙伴一起交流,分享,讨论碰撞。也许又能构想新的项目和推动新的故事发展,于是又回到新的创造上面,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螺旋——一个不断将自己的设想通过实践验证,修改,最后变成现实的过程。

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不就是这样来的吗?而这种形成学习螺旋的体验过程对孩子的终身都非常有益。对他以后的创造力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我还记得我自己的小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家在农村的我小时候并没有很多玩具,更没有乐高积木。但非常幸运地是除了学习写完作业,完成家务后,父母就不太管束我们,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多了一些自由玩耍的时间和机会。

有一年家里来了一个编织匠,他用灵巧的手在我们的老房子里用竹子编出了各种篮子,竹筐,簸箕等。我们几个小朋友就在旁边围观,然后也有样学样,试着编小小的篮筐,那当然不简单,编出来的篮筐也是奇形怪状,但我们不厌其烦,觉得丑的就拆了再重新编一个,就这样我们用一个暑假编出来了几个可以用来装菜的篮子,甚至还自主“发明”编织出来一个专门给我们自己打鱼用的竹筐工具!

当然,我们孩子之间的玩具很多还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比如风筝,并不是像现在很多儿童公园里那样可以买现成的。我们从前期收集丝线,到后面做骨架,裁风筝纸糊风筝纸,试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次就能做成功,更多时候它飞不起来,于是我们要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从头再来或不断地修正,直到把风筝放上天空。除了做这些,我们玩的跷跷板,秋千全是自己动手做的,这个做的过程就是一大乐趣。

这些少年时期的经历,真的非常可贵,它告诉我很多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断检验修正试错,总会找到正确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甚至我到现在还很庆幸自己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动手能力极强,并且无意中就学会了许多手艺。我想现在火爆全网的李子柒,我们看到她的生活中所有的制作,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螺旋吗?

试问,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我们还担心他的将来没有创造力?不能养活自己?

“创造性学习螺旋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幼儿园的孩子在经历这个螺旋的过程中,发展并提升了创造性的思考能力。他们学习去构建自己的想法,然后尝试将它实现,不行的话,再试一下其它办法;他们学习从别人那里听取意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产生新的想法。”

但是我们知道的,随着孩子们从幼儿园离开,到上小学,一切都不一样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只要求孩子听指令,照做,完成正确的答案。标准化考试议程设定孩子只能有一个答案,并且走的是越测量越重视成绩的发展路线,有成绩可见反而让大家都以为孩子的学习可见,考得好很放心。但如果说让孩子去参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很多家长也许就会质疑,这到底能不能学到东西?如何评测?但创造性学习恰恰是没有可测量的标准。

最近特别火热的少儿编程,都了解了吧?走进电梯看到编程猫,微信朋友圈也是各种编程的广告,而我儿子班上很多小朋友的父母也开始给孩子报课程了。那编程到底是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大家都学,我家的孩子一定要学吗?

少儿编程正是基于孩子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而设定的,好的编程课程,应该可以让儿童参与想象的项目设定,并且将它编程,不断修正,启用音频,动画和音乐和图片等资源,为自己的作品设计互动等,同时它可以让孩子在网上进行交流,协作,并且找到拥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

当然,如果不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教授课程,那也只不过是披着编程的外衣,教孩子听从指令在电脑上操作,而非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潜能。这正如孩子在围栏内玩游戏,是限制他发挥自我的场所;但如果是在游乐场则是完全不受限制,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们可以自主发挥。

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可以如何运用?

为学生预先设定一个需要掌握的任务(项目),然后再根据这个目标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举例子、解释,概念让学生去学习。这种以项目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去解决一系列连贯的问题,并且在对应的情况下进行运用,而且还学到了一套关于制造,解决问题和交流思想的策略。

我们作为父母,该如何陪孩子玩,该如何让孩子玩出创造力?我觉得很多玩具就可以领着孩子一起动手做,这不,趁着假期不能串门,不能外出。可以在家里找一些平时的空盒子,空瓶子之类的。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玩的玩具,是最好的亲子方式。不要看这个玩具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而是要看孩子能拿这个玩具做什么,它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游戏方式。这条标准也是买玩具时判断这个玩具有没有创造力,值不值得买的一个准则。实在不会,最简单的就跟孩子堆积木玩乐高吧。

所以,雷斯尼克提倡像在幼儿园那样进行终身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子玩出来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