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个冬天,陪朋友去过一次戒台寺,那里的松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跟妻说过多次,咱俩啥时一起去戒台寺看看松树?没想到今天早晨,这事终于得以成行。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创建于隋朝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素以“戒坛、奇松、古洞”而著称于世。戒台寺离我家很近,只有二十多公里,顺着大灰厂路和108国道,开车半小时就到。
早晨九点,我们进入了戒台寺时,还没几个游客,踏入秋天的戒台寺,时空一下子仿佛凝固,那么静,天空那么蓝,不知是什么虫儿在鸣叫,寺院的墙上有只松鼠蹦跳着跃上了松树,三下两下消失了踪影。
我们游览了戒台寺的三阁五殿,(戒台整修,山洞未开)上院下院、辽塔、花苑,记忆深的还在戒台寺里的古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戒台寺里姿态万千的古松,那些松树古韵雄姿,松香幽幽,一直与戒台寺相依相伴。
据资料称:戒台寺古树名木非常多,仅国家保护级的古树就达88棵,它们身上都挂着象征身份的小牌牌,这些树有松树、柏树、银杏、槐树、丁香……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古松。这些古松或经人工修整,或自然天成,经过了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型,历代文人雅士争相赞咏,早在明清时期,戒台寺的“十大奇松”就已经闻名天下。
寺中有三棵最古老的松树,都已历经千载,真正的千年古树,我看了寺中的详细介绍,这里分享给大家。
1、九龙松,位于戒坛山门殿的南侧。九龙松是一株植于辽代的白皮松,已逾千岁,这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一棵白皮松。这株松树的品种和其它树不同,白皮松耐旱怕湿,枝条比较脆弱,北方种植居多,这棵树龄已有1300多年。天王殿前也有一棵白皮松,南宋时期的810多年了,树干粗壮,枝若伞盖,覆盖了半个庭院,让人震撼。
九龙松树高18米多,胸径2米有余,遮荫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此树一条主干分九股,伸向蓝天,树干上鳞甲斑驳,霜皮半脱,宛如九龙腾舞,状欲飞天,九龙松因此得名。
民国时期著名的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一根九干亦何奇,郁郁苍苍绝世姿。恰是神龙生子数,太康刻遍石幢经”。还有一种传说,根据民间谚语: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虽不成龙,各有所好。相传龙有九个儿子,而这九个儿子身形、能力各不相同,但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人们因此崇拜九龙松,寓意自己的子孙,各有所长。
松树周围挂满了许愿的哈达和许愿木牌,看来很多人在这里许愿,所以这松也叫许愿松。
2、卧龙松,位于大雄宝殿后面台阶上方右侧,卧龙松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松树”,像一条盘龙横卧在此,10米多长的主干蜿蜒横生,鳞片斑驳,宛如一条祥云归来行将就卧的苍龙,懒洋洋地爬过石栏,舒适地卧在石碑上休息。石碑上三个大字“卧龙松”,是由清朝恭亲王奕忻手书的。
此松植于辽代,现今已过千岁,早年寺僧用掐尖折枝的技法对树形进行了修整,因而使主干盘曲横生,后经过金、元、明、清等历代僧人的培育,从而形成了今天奇特的造型。
3、抱塔松,在法均大师舍利塔(辽塔)西边的高台上一株怪树南向横卧,越过围墙,紧紧抱住墙外的古塔,这就是有名的戒台寺抱塔松。
谈起抱塔松的由来,还真有点神话色彩。清代诗人李恒良的《戒坛古松歌》里有这么两句诗“怒涛夜吼雷雨声,抱塔龙松啼月黑。”诗中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抱塔松的传说故事:“抱塔松”本是天上神龙的后裔,是玉皇大帝派来戒台寺护卫高僧法均和尚的,它化成青松守立戒台殿山门前。法均大师常年在戒台大殿讲经说法,神龙也有所感化,法均大师“圆寂”后,安葬在山门下的一座墓塔里。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龙松怕雷把法均的灵塔击倒,于是扑身过去用前爪牢牢抱住灵塔。清晨雨停,人们看到古松的枝杈搂住法均的灵塔,才悟出这里面或许有凡人不能理解的神妙之处。当然,这样的故事是把怪松神化了。
抱塔松的形成,其实是寺僧长期定向培育的结果。当年因为修复古塔,造成抱塔松北侧枝干受损,只有南侧抱塔尚存,成为了永久的遗憾,目前该树仅有8厘米活皮供给养分,现有的景观,弥足珍贵。
除了这三棵千年古松,寺中还有许多八百多年、五百多年、三百多年、两百多年的松树,有的还有了自己的名字。比如:凤尾松、自在送、活动松、龙松、凤松、菊花松、莲花松、牡丹松、骑墙松。
戒台寺的天王殿前有两株对称而生的古松这就是凤“龙松”和“凤松“,松树的叶子长得像针,一簇一簇的生长在枝头。松树的果实开始是椭圆形的,像一个长满鱼鳞的绿色的小菠萝。秋天,松果成熟了,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咖啡色的花。“凤松”着一身浓郁的绿色,就像水墨渲染,清辉袅袅,凝眸遐思。“龙松”骨挺露苍劲,傲容显悠美,在天王殿的“凤松”的身边,“龙松”显得更加挺拔伟岸。
妻子特别喜欢自在松,说它像个人自自在在的躺着那里休息。你看这棵古树郁郁葱葱,舒缓有致,仪态大方,逍遥安然,平淡之中都显出雅韵仙姿。
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再次探究,春天看这里的乾隆御赐的牡丹,初夏闻一闻两百多岁的丁香散发出的幽香,深秋看八百年银杏的黄金之叶,碰巧吃一次寺中的斋饭,坐定牡丹园泡一壶园中茶社的绿茶,看一场初一或十五举行的法事……我想总有一种情怀,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