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自己养育孩子还是工作中,我都想说:关注儿童成长,关注儿童的内在感受。
昨天中午吃完饭后,我到房间里拿起手机回复了下消息,正在回消息的时候突然听到刺啦一声,我猛然回过头,我放在床上的档案盒上面的封条被撕掉了。
在我眼里,那个档案盒是不能有问题的。回复消息的时候我竟没有注意到女儿搬了个玩具箱踩在上面上去了床。
我对女儿说,你看你把弄成什么样了?还不快下来。女儿哭了。也许我的言语中有些责怪和严厉,这也是我第一次责怪她,她也才一岁多。
看到她哭,我立马意识到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做到温和坚定,将自己的错误惩罚在女儿身上,我抱起她哄哄她,一会她就又笑了。
下午去办事情的时候,在路上我也在想这件事。我读的育儿书籍,我受的教育,我自己的教育理念,都没有阻挡住我责怪女儿。
理论终归是理论,虽然践行科学育儿,虽然研究儿童心理,虽然研究家庭养育,但是这次我的做法简单粗暴,事后后悔,我不知道会在孩子心理留下怎样的印记?
如果我把档案盒放在她够不到的地方,如果我没有那么早把它拿出来,也许就没有这件事了。
就在现在,在我写下这件事的时候,我竟不能清晰地记起对女儿说的话。看看,话说出去了,但是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或者影响不得而知了。
伤人的话语就像一把利剑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但是有谁关注过他们内心的感受?
《死亡诗社》里面的一个主人公尼尔非常喜欢表演,而且申请参加了一场戏的表演,当晚,大家对他的表演评价都很高,非常喜爱他的表演,就像是天生的表演天赋。
但是他的父亲不喜欢他的表演,回到家之后,命令式地告诉尼尔要求他转学,去读医生,他的父母都在旁边告诉他,是为你好,不能让你毁掉自己的一生。
只有尼尔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里,在他的表演被人喜爱认可肯定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当头棒喝,完全不顾他内心的感受。
就在当晚,尼尔拿着枪自杀了。
如果尼尔的父亲可以给他肯定,尼尔将会无比感谢,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如果尼尔的父亲可以不那么专制独裁,也许他们之间会有良好的沟通,尼尔还可以争取。
如果尼尔的父亲可以平静耐心地和他沟通,也许结果就不是自杀。
但是,这些都只是如果。
就像孩子们有时候会期望的:
妈妈,你能多陪我一会吗?
爸爸你能放下手机和我玩一会吗?
妈妈,我想要什么你都不知道,就只会指责我。
爸爸,你为什么要逼着我学呢?为什么要强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呢?
你们从来不关心我的感受,只知道按你们的想法安排我。
很少的父母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但是,孩子和父母一样是人,有情绪,有想法,有感受,当内心感受被忽视,被践踏时,他们自动关闭心门,关闭沟通渠道,甚至不良行为伴随。
父母们呢?更是没有被培训过,没有合格证书,不懂的如何做才是好。
这里,我想分享两个理念,我们常会听到常会看到的:
1.育儿先育己。
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育儿也不例外。
当自己变得更好,对自己有清晰深刻地认知,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知道自己非这么做不可的原因,能够为此而有所变化的时候,你的情绪状态都会随之变化,周边的人都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你的变化,你也会因此强化自己变好的行动。
当你整个人的状态轻松自然愉悦,你身边的人也将受益并作用于你。
所以,你先是你自己,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你的其他身份。
2.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比你教孩子多少更重要。
我们都听过,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养育熏陶下,自然地养成某些习惯,思维模式,说话方式,这些很难一下子改变。
所以如果你要求孩子多看书多阅读,首先你要有阅读看书的习惯。
你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你要为此做出榜样。
你教给孩子的也是你身上所具备的,不论好坏。
孩子的成长时间有限,今天过了就没有了,愿我们能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多些内心感受的关注,不要只是忙碌下残留的冠冕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