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昨天就学而篇第一里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了分享,今天要分享的是,第二句和第三句,有朋自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试问孔子为何要在开篇第二句就提到朋友一词呢?在生活中有句话叫,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知己很难得,有时可能一辈子也碰不到一个,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对知己:俞伯牙、钟子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伯牙每次弹琴时抒发的胸臆,都会被子期听出来,二人由于“高山流水”的配合而成为知己;子期去世后,伯牙失掉了知己,摔琴绝弦,终生不再操琴。可见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李白有句诗叫“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寂寞境况,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概莫能外,中国的孔子,庄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叔本华,无不寂寞一生,真正做学问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一个人去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他的伟大价值,不说圣贤,就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感叹了解自己的人太少,都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能理解,有共鸣,砥砺前行,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好,那如果你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这时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了,这句话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或不合时,有时是存在人不知这种情况的,也就是一方并不了解另一方的真实想法,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误会或矛盾,往往就产生了,另一方面,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被人误解时,有时会发牢骚,怨天尤人,而孔子认为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哪些地方没有做好,该如何改进呢,不断的去进德修身,其实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能否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不在于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了。可见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并不是简单的谈读书学习这么简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指出这一节,乃是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而时习,与朋友共,不为人知而不愠,当我们真正了解如何学做人,做学问,我们才会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开启智慧之门,进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修成谦谦君子!今天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你的思考是什么呢,欢迎你跟我共同探讨学习,我们明天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