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无处不在的“死”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害怕死亡,也忌讳死这个字。但你留心注意到其实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死”这个字吗。比如“饿死了”、“困死了”、“冷死了”、“美死了”、“麻烦死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死”这个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到:死,澌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屬皆一从死。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死,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字形采用“歺、人”会议。所有与死相关的字,都采用“死”作边旁。

图片发自App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死”的解释有五个:1.本义,动词:生命结束,亡命。比如:死地、死刑、死活……如《列子•天瑞》中:“死者,人之终也。”《礼记•曲礼》中:“庶人曰 死。”《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形容词:无生命,难活的。比如:死寂、死灰、死死沉沉……在《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一句:“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这里的“死”就是形容词无生命的意思。除了作无生命、难活讲,“死”还有不活动的,行不通的意思。比如组词死板、死水、死路、死局、死胡同、死脑筋……在《北宋书•宋游道转》中就有:“与顿丘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又如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就有:“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3.“死”作副词,有僵化地,不灵通地意思。组词为死干、死做、死记硬背。另外,“死”作为副词还有拼命地,不顾一切地的意思。这时组词为死拼、死守、死缠烂打……在《汉书•李广转》中,有:“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这里的“死”即为拼命地,不顾一切地的意思。

图片发自App

因此在“死”的引申线索中,首先是作为动词的“死”引出两支不同的词性,一支从动词引申为副词:拼命地,不顾一切地。一支从动词源头引申为形容词:无生命的,难活的,再引申为形容词的不活动的,行不通的,最后引申为副词僵化地,不灵通地的意思。

图片发自App

在“死”的这个词的使用中,我还发现作为动词的“死”在古代使用的频率较高,而到了我们现代使用“死”这个字的时候一般是用的它的副词,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冷死了”、“饿死了”、“困死了”、“累死了”等等。

另外,“死”在古代是有等级色彩意义的词。在《礼记•曲礼下》就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死曰死。”可见在古代只有平民百姓的死才能称为“死”。而在现代社会,“死”已经丧失了等级色彩。这说明“死”字用到今天,不仅词汇意思发生了变化,而且色彩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会使用这么高频率的“死”呢。我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使用“死”可以有效地利用语言的经济原则,只要是表程度比较强烈的,我们一般就会使用“死”字。第二,人们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比如从前表达爱意你也许会“山有木兮木有枝”,而现在人们大多用“爱死你了”等等词语表达。可是究竟“爱死了”是有多爱呢,“好吃死了”是有多好吃呢。语言表达力的贫乏不得不引我们深思!希望大家在用“死了”表达时,语言表达力不要真的“死了”。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汉语:无处不在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