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剑而后识器——读《精致语文 听徐杰老师评课》有感

2021.8.5

徐杰老师,全国语文界名师,“精致语文”的首创者。去年无意中闯入徐杰老师的公众号“杰哥的精致语文”(“杰哥”,一个透着豪爽义气让人莫名亲切的称呼)后,就时常在这间“精神小屋”里驻足、欣赏其文其人,每次从他接地气的温暖笔触里,总能感受到语文的水草丰茂、语文江湖的万丈豪情。

我所读过的专业类书籍中,可以做到手不释卷的其中一本是徐杰老师的 《听徐杰老师评课》,书中告诉我们名家的课如何品鉴,一线老师的课如何评价,自己的课如何雕琢,文本如何解读,活动如何设计,名著如何细读,教学如何反思。书中,只是交流和交谈,朴实平淡中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自然和聪敏。

今年5月份徐杰老师出版的新书《精致语文 听徐杰老师评课》,较之8年前出版的《听徐杰老师评课》那本书,名师课例的品评更细腻,更有生命力和研究价值;课型涵盖更广泛;对一线教师的评课更有指导性和建设性。同时,书中时时闪现“智慧”、处处皆是“精致”,满满都是“干货”。阅读后,对徐老师钟情于“评课”,在“评课”中研究课堂,并积淀出如此精致、深刻的评课艺术而无比佩服。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品鉴与学习”,品鉴名师的课,从名师的课堂里汲取营养;第二部分“批判与建设”,评点一线教师的课,在批判和建设中磨炼自己;第三部分“反思与优化”,评改自己的课,在教学反思中千雕万琢。下面我将自己对“精致语文”的理解及阅读书中第一部分“品鉴与学习”后的感悟梳理如下。

一、何为“精致语文”

1.“精致语文”

所谓“精致”,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教学态度,是一个从简单粗糙走向圆润丰厚的课堂成长规律,也是一份源于对母语的热爱和敬畏而不断打磨自己课堂的语文情怀。“精致语文”,不是对语文的修饰,它的全称应该是“精致的语文课堂”,体现的是一种趋向于完美的价值追求,但精致的语文课堂,不必要也不可能是完美的语文课堂。

2.精致语文人

徐杰老师是课堂美学的建构者,是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佩服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聚焦研究和持续坚持。徐杰老师曾经用了一年的时间,打印出余映潮老师的20个课例,专门研究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慢慢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慢慢变得精炼了。为了提升课堂活动组织的能力,徐老师追随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他先后研究黄厚江老师10余个经典案例,聚焦研究黄老师的课堂活动组织。他也研究肖培东的“选点”、王君老师的“切入”、熊芳芳老师的“讲析”、罗浩宇老师的“陌生化导读”、刘铁梅老师的“细读”等,广泛吸收,博采众长。徐杰老师对名师课例进行微观分析,让我们眼前自然地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

3.如何打造精致语文关注教学细节,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趋于“精致”了。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细节的研究?徐杰老师给出了四个步骤:一是广泛搜集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教学片断,做美点欣赏,提取教学细节。二是对语文名师的教学细节进行筛选,选出最能体现该名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再次回读、梳理名师课堂,以求实证。三是对比不同名师课堂教学片断,提炼某一教学细节的规律性元素。四是打破学科界限,研究不同学科共有的教学细节。名师的教学细节,是可以逐步被模仿、学用、内化,最终拿来为我们的课堂所用。

二、品鉴学习名师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名师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看似平常、简单,但平常中不乏艺术,简单中蕴含着深刻。那些看似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精彩细节,其实都是名师成长过程中厚积薄发的体现,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欣赏、总结、学用名师的教学细节,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一直羡慕名师大咖们,觉得他们的好课如天成,是妙手偶得之。读了徐杰老师的这本书后,才知道好课是炼成的。徐杰老师以名师的课堂实录为出发点,对名师的课例进行细致的鉴赏与微观分析,这是一种品鉴,是一种研究,更是一种学习。

1.品鉴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猫》黄厚江老师曾提出“本色语文”“共生教学”等理念与主张。徐杰老师围绕众多共生关系中的“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共生共长”来品鉴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猫》中富有特色的“文本研读的艺术”。徐杰老师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价:一是备课研读时,教师与文本共生的解读智慧;二是活动设计上,教师与文本共生的转化意识;三是课堂教学中,捕捉契机,教师与文本共生的临场机智。文本研读的第一层面,是“内容理解”。黄老师设置的第一个活动时:给三只猫取名。在取名的过程中,学生有对文本的进一步阅读,更有“推敲词语”的语言实践,这是对三只猫外形和性格的理解。文本研读,是“言”和“意”的相互融合。文本研读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论”。学生在梳理了三只猫之间的关系后,黄老师抛出了问题:文中哪个人物最重要?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交流后,教师把零散的、感性的研读体验,上升到整合的、理性的研读结论。文本研读,要努力想办法让学生“读进去”。黄老师设计一个“说读”活动:请同学们选择一只猫,以它的口气和主人说几句话。设置情境,设身处地,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进去。不仅引进去,而且“读出来”。黄老师又让学生写几句话,描写三猫死前的心理活动。小说的批判现实意义,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得到了深度研读。课堂最后一个环节,黄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猜一猜是哪一只猫,并说明理由。这个收束可谓精妙,正如徐杰老师点评:文本研读的深度,能在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巧妙“搭梯子”,给抓手,让学生能“踮起脚尖摘桃子”,走到文本研读更高处,行到文本研读更深处,这是教者的责任。黄厚江老师将这篇《猫》当作小说来教,关注于小说文本解读的巨大空间,聚焦于“人们对三只猫的好恶有别,来探究人性之爱有差等,人之命运可悲”,这是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确定。在教学形式上,他设计了很多有意思的语文活动,以巧妙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从而真正实践了黄老师自己的“共生”教学主张。文本是常读常新的,就像徐杰老师说,只要我们教师不带陈见去研读文本,提升和开阔自己研读文本的眼光,不带结论去组织教学,与文本保持着一种平等互动、共生共长的关系,我们就能发现文本中更有意味的地方,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源源不断的共生资源而显得更丰厚,更有魅力。

2.品鉴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孔乙己》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直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因为经过了沉淀,它显得简单而平静;因为经过了淘洗,它显得晶莹而饱满。徐杰老师在品鉴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一课时,就聚焦其“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可谓是抓住了研究肖培东老师教学课例的重点。我们先来看肖培东老师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一记(整体把握)——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二记(重点研讨)——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三记(主题研讨)——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徐杰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凭借,也是推进教学进程的手段,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文本”,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一起来欣赏徐杰老师对肖培东老师课堂语言的精彩品评:①具有“切入”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可谓干净利落,别具一格。在“记得”与“不记得”之间,用寥寥数语,迅速展开了学生原初阅读经验的交流。②具有“评判”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应该仅是“对错”的判断,更应该在对话过程中渗透评判的依据,这就是“以理服人”。③具有“提问”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是简洁、明确、易操作的。④具有“追问”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追”得及时,“问”得恰当。“追问”充分体现了培东的教学智慧。⑤具有“小结”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成果及时进行小结,以形成相对完整的活动结论;另一方面,在“结”的过程中,又需要有认识上的提升。⑥具有“牵引”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引领课堂活动行进的大方向。这个教学语言的使用,需要把握好“度”。⑦具有“启发”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老师及时抓住启发的契机,并即时组织好启发的教学语言,从而“点亮”学生的思维。这一段课堂活动,用时18分钟,在老师不断的启发之下,学生不断超越自己,获取更为丰硕的阅读体验。⑧具有“点化”功能的课堂教学语言,其最高的境界,就是执教者通过自己的言说,能使学生产生豁然的感觉、收获顿悟的成就。这段“有温度”的描述,感染着学生,也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到“看客”的危害;最后引用鲁迅的话,“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个人有关”,让学生瞬间能把读小说,读社会,和读自己联系起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意义,一点即透。徐杰老师在评这节课时总结出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有三大特质:首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平实易懂,一清如水的。和学生交流的每一句话都清晰、简明、晓畅、不绕弯子,不故意设置障碍,以单句和一个层次的复句居多,尽量少用或不用“句群”。其次,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前呼后应、连贯递进的。如暖场语“记得”一字立骨,串起了整个课堂,这样让学生的思维贯通深刻。最后,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与学生活动共生共长的。如对学生“落魄”二字的追问,连用三问“落魄,哪些句子可以说明”“落魄,是形容人的境况的,更多的是指物质经济状况,你为什么从他的表情上来说明”“不,我觉得你的落魄比落寞好,在孔乙己眼里,什么落魄比没钱、生活过得差更糟糕”。三个追问,让学生发现了孔乙己悲剧的实质,学生的理解确实更加精彩深刻。肖老师在课中努力让学生发现教材语文品质之高,同时,用自己优秀的语言品质,让学生语文学习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徐杰老师的精彩品评更是让我们对有品质的教学语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品质,从而提升自己语文课堂的品质。

3.品鉴卢望君老师执教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群文课群文课对于执教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有整合的意识、要有组合的能力更要有融合的视野。徐杰老师对卢老师的这节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四文”融合,上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高境界”。所谓的“四文”,就是文字、文本、文学、文化。徐杰老师说,一节优秀的群文阅读教学课,要能让人看得见这“四文”,且这“四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共生共长。卢老师开课即点明中心:“天下之本在家”,从课文《咏雪》入手,感知谢家“家风”,引入同类题材小故事,提炼陈家“家风”;以此为课堂活动原点,向前行进,“细读”,感受陈家家风“美好而深刻的内涵”。接下来的文章都是对陈家家风的阐释:《世说新语·德行》中关于陈太丘受到荀朗陵礼遇的故事、《世说新语·夙惠》《世说新语·德行》《世说新语·规箴》里的三个故事,《后汉书·陈寔传》里的遇盗的故事。于是所有的材料都围绕着“家风”这个点呈螺旋式上升,最终提炼出“家风”的核心:仁。群文阅读不是“海量阅读”,也不是多文本“轰炸式”阅读,群文阅读课,也绝不能忽略字、词、句、章的学习。卢老师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字词句组织了“分类”学习与积累,意在训练的是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信”和“礼”又对文本进行细读训练,看哪些字词句体现了“信”和“礼”。如此,就把字词的学习与文意的理解融合起来了。徐杰老师强调,文言文单篇读透,言意共生。对陈太丘“家风”的理解,老师先是抛出问题:文中陈太丘和陈元方的言行,合乎方正的标准,即他们家风所信奉的“信”和“礼”吗?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和思考,然后组织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适度切入、及时小结,说:是的,陈太丘守信,包容,但是,有原则,有底线。然后呢,卢老师又穷追不舍,问:我们看他的儿子元方,元方符不符合“礼”的标准呢?于是学生不得不再去读书,从字里行间发现隐秘的“家风”元素。这就是一个在语言文字里“来来回回”的行走与发现,这样避免了“文化”的架空分析,而是落实到“语言文字”的阅读与分析过程,是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的融合。我们一起看看卢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和学生在最后结合《后汉书·陈寔传》阐释这个“仁”的:师:仁,从造字法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就是推己及人。陈太丘,不仅爱他的家里人,也爱——生:别人。师:不仅爱好人,也爱——生:坏人。师:或者说暂时失足的人。这就是仁,这就是爱。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这节课的开头,为什么古语说“天下之本在家”?【屏显】天下之本在家生:由小家到大家,首先每个家庭都形成良好的家风,好的家风可以使国家更好。师:好的家风就会变成世风。家好了,国就好了。仁是什么?我们知道花生仁,花生仁是花生的种子,仁就像种子一样,是会生根的,是会发芽的,现在我们想想元方为什么一个看似无礼的、不宽容的七岁小孩的故事,能够被排在方正篇的第一篇?我想这里面包含着编者的用心,那就是——【屏显】爱是最合道义的方正品行!仁是传承最久的良好家风!卢老师在课堂上将五个单篇统整在“家风”议题之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不断丰富“家风”的内涵。在此语言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呈现螺旋上升态势。最后,徐杰老师总结,所谓的“四文”融合,乃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活动指向: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卢老师的群文课堂上,不仅学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有了思维的训练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还有了“审美”与“文化”的层面的能力提升:对单元的主题“亲情”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世说新语》“方正”的意义理解,对于优良“家风”的体悟,当然还有对自我行为的自省。

另外,在徐杰老师的品鉴下,让我领会了黄厚江老师“课堂活动组织”的艺术;让我学习了刘铁梅老师“文本细读”的艺术;让我体会到了罗浩宇老师名著“陌生化导读”的艺术;让我认识了向浩老师作文课“越写越好”的艺术 。还有王君老师课堂教学“切入”的艺术、朱则光老师“材料引进”的艺术、朱莉老师“群文并重”的艺术,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和详细点评,宛如一场场教学成果的盛宴,让人大饱眼福,大呼过瘾。

观千剑而后识器,悟百课而后成长! 徐杰老师的这本《精致语文 听徐杰老师评课》给予我这样的愚师很多启发。我将继续阅读,静心研究、思考、实践,继而成长!不奢望成为名师,成为明师足矣!

附徐杰老师经典教学格言(评课警语):1.教师研读文本的深度,就是他课堂站立的高度。2.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样态,就是老师领着学生在文本里“来来回回地行走”。3.教学语言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本,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直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4.语文老师要有课堂活动设计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活动要有结论,但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5.语文教学的“精致”,与“洒脱”、“宏阔”、“大气”等词语并不矛盾。2021.8.5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千剑而后识器——读《精致语文 听徐杰老师评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