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听书笔记:楼夷,《怎样培养有主动性的孩子》主理人

作为母亲,我最得意的是在生老二的时候,让孩子爸爸做月嫂。

我生老大的时候,也是这么“兵荒马乱”过来的。到生老二的时候,我决定,就让爸爸上了。一开始我们也很担心。但是从医院回到家,我震惊地发现爸爸居然立刻熟练地洗澡、按摩、拍嗝。原来护士给孩子洗澡按摩的时候,他已经录了视频,并且请护士现身说法讲解要点。

自从成功担当月嫂之后,爸爸成为家庭育儿主力,无论是孩子生病还是学习,都是他为主我为辅。

我发现,爸爸参与带娃,会给孩子带来多元化的思维。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兴趣都不同。

比如我给孩子启蒙英语,就会按照公认的方法找点启蒙教材和影片,但是朵拉爸直接给孩子看电影,并且每天和孩子说英语。我给孩子读书就一本从头到尾念完拉倒。但是朵拉爸会自己用方言读一页,让孩子用普通话或英文读一页,来鼓励孩子朗读。另外,很多我完全不懂的领域,比如物理、化学、天文等等,爸爸都可以很开心地辅导孩子。

让爸爸带娃就如同引入跨界人才,我们要遵循四大原则:第一就是提供配套措施,帮助他顺利适应新环境。第二就是要让他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做。孩子可以适应爸爸妈妈的差异。妈妈不要过于担心,更不要指手画脚。爸爸和妈妈不同的做法,不是坏事,恰恰是跨界带来的益处。第三,要管理自己的预期。不要指望爸爸一蹴而就。第四,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是爸爸而随意苛责,应该和面对客户或者说同事一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没有人天生全能,但是人都有潜力。母亲节,让爸爸们也燃起来吧。

话题二:张慧,《焦虑情绪管理课》主理人

作为母亲, 我最得意的是我一直致力于对孩子进行情绪辅导。

伴随着宝贝慢慢长大,家长就会因为孩子学习不勤奋、所谓不听话等等,开始跟孩子有各种纷争。

面对冲突,就是考验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的时候了。这件事非常难,我个人就算专业学过心理学,日常也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各种情绪。不过换个角度看,冲突也是家长向孩子展示,孩子应该怎么对待情绪的好时机。

在这方面,我自己有两个亲测好用的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面对看不见的情绪,要找看得见的边界。

我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带我女儿去逛胡同,中间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她不开心了,我们就开始拌嘴,谁都听不进去谁的。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会,我看着十几米外有三棵树,最远的那棵上面有阳光洒下来。于是我说:“好了,我们也别争了,你看到那棵树了么?我们往那棵树走的路上,都各自说说自己到底想说什么和想要什么。走到那儿咱们这事儿就了了,不说了好么?”

我女儿听完,立刻感觉好像有了一个新目标,就开始说了:“妈妈,我觉得你刚才误会我了,我其实……”她说完了之后,我也立刻说出我当时的想法是什么。然后当我们快走到第三棵树的时候,两个人都聊得很兴奋,真的就在走过那棵树之后,把刚才的事情翻篇了,不争了。

我女儿对这三棵树的例子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再有什么事情聊不开,她就会主动设定边界。比如说,好了,这事儿咱们等到钟上的指针走到9之前就说明白了,和好好么?再比如说,行了,过了这个红绿灯,这事儿就翻篇了。我感觉到,她找到了对于自己情绪的掌控感。

这就是我推荐给你的第一个方法,用看得见的边界掌控无形的情绪。

带孩子的过程有的时候还是特别让人崩溃的,如果孩子闹腾,正好赶上家长忙,家长很容易就突然没有了耐心,吼起来了。这种情况下,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呢?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二个小技巧,是在面对无法解释的情绪的时候,找个可以解释的形象说明。

这里,我有一个好用的招,就是用一个比喻给孩子形容我的情绪。我用的比喻,是“大魔怪”。我会这么说:“刚才妈妈太生气了,所以大魔怪就出现了,吼了你。但是你也很棒啊,为了打败妈妈的大魔怪,你的小魔怪也出来了,所以看起来好像我们两个吵架了。可是你不用害怕,大魔怪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他从来不打人,第二就是他吼的永远是小朋友的行为,不是小朋友个人。所以妈妈刚才生气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妈妈永远爱你这件事情,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变的。”

你看,对于孩子来说,我和她无法解释的情绪,需要一个她能理解的形象抓手来说明。另外一方面,给孩子很深的安全感。

案例三:康妮,《如何培养受欢迎的孩子》主理人

作为母亲,我最得意的是教会了孩子们,做妈妈之前,我首先需要是我自己。

不少人成为妈妈以后,就很难找出纯粹属于自己的时间了。但对我来说,我知道自己的时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必须先是我自己,才能做好一个妻子,才能做好一个母亲。只有我自己的内心丰盈了,我的爱才能漫溢给他人。

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我做了这么几件事:

一是,不管多忙多累,我每周一定要给自己两个小时的时间,做能让我产生心流的活动,对我来说就是画油画。做这样的活动,能滋养我的灵魂,让我能够更放松地和他人(包括家人)相处。

二是,即便有了孩子,我和先生也有自己单独在一起的时光。

每周我和先生总要有单独约会的时间,比如疫情的时候,我们要单独出门散步。再比如每年,我们要单独离家旅游几天。

刚开始孩子们不理解,问我们:“你们不喜欢和我们在一起?”我说:“我们当然喜欢跟你们一起,但是爸爸妈妈作为夫妻,必须要有单独的时间,强化我们的爱情。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不是三个或者四个人的事。我们两个的关系更好了,才能对这个家更好,对你们更好。”孩子们慢慢地就接受了这个理念。

我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将来和自己的妻子出门度假,可以把孩子放在我这里帮你们看。”

所以他们从小就知道家长单独出门几天是合情合理的。

通过这些事情,孩子们能看到,除了妈妈以外,我也有其他的角色。在当妈妈之前,我首先是我自己。

案例四:林特特,《如何成为社交高手》主理人

作为母亲,我最得意的是找到了一个一石二鸟的妙招,既培养了孩子独立的能力,又节省了家长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妙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妈妈原本“免费”为孩子做的事儿,当成孩子的奖励,让他心甘情愿地做那些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事儿。

比如,因为疫情的关系,每天孩子的作业要在线上上传,老师在线批改。帮孩子上传作业的活儿,就由我扛下了。这件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很费功夫,整个过程下来,我每天需要用两小时完成。

有一天,我在家里做一个直播的讲座,等我做完却发现, 孩子因为怕交作业交晚了,已经自己圆满完成了。于是,我就想,以后上传作业这活儿是不是可以直接交给他了?

我认为,干活就得有奖励。用一定物质激励做鼓励,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会更有动力。不过,激励的同时也要避免这个奖励成为父母和孩子的交易,以后孩子做点什么都要物质奖励。

我的做法是,把我本来“免费”给他买的东西变成他靠干活儿换来的奖励。

比方说,我的孩子爱在APP上听课,因此,我设的奖励就是APP课程。孩子自己传作业,一天可以从我这里拿一块钱,月底算总账,钱存进听课的APP中。

当然,我也想鼓励孩子多听课,所以如果孩子在APP上碰到想听的课,我还设定了一个“预支”系统,也就是说,课程先买下,完了之后,孩子把活儿补上。

目前看来,这个方案下孩子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我起码每天省下了两小时时间。

案例五:诸葛越,《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主理人

作为母亲,我最得意的是教会了孩子遵守规则。

孩子越大越调皮,教他规矩,对他就是耳边风,说了很多遍,一点用处都没有。尤其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爸妈嘴皮都磨破了,道理讲不通,行为不改变,怎么办?

我找到一个特别简单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规则写下来。这一招可以从孩子三四岁开始,一直用到孩子小学毕业。

比如,我希望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吃的东西扔在地上;希望孩子玩玩具之后,放到玩具箱子里。这些规矩跟他讲了很多遍都没效果,于是我就用大字写下来,贴在墙上。每次孩子玩完玩具,我会指着墙上的规则对他说:“你看我们的规则是,玩完的玩具放回玩具箱。”

“写规则”之所以有效果,有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耳朵并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渠道。听、看和做,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三种不同方法。有的孩子会“听话”,但有的孩子对文字信息更加敏感,还有的孩子,需要你手把手教他做。如果孩子不“听”话,很可能他不是“听”敏感型,但却愿意遵守写下来的、能“看到”的规则。

第二,大部分的孩子注意力都不太集中,直接“看到规则”,也是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懂得他需要做什么的好方法。不过,规则不要太多,而且好的规则应该是一个明确的“行动指令”,比如:每天九点钟睡觉。

第三,把规则写下来,能把父母和孩子之间常有的矛盾,改成了遵守规矩,这也是写规则最大的好处。 “我要你现在就去睡觉”是一个命令,对孩子来说,听话还是不听话,关乎的是对父母要服从还是反抗。

而“九点睡觉”是一个规则。给孩子讲清楚,这条规则背后的原因,他会逐渐意识到,父母要求孩子做事,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遵循规则。

个人感悟:妈妈真伟大!今天是母亲节,祝天下的母亲节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510听书笔记:楼夷,《怎样培养有主动性的孩子》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