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情景还原

读书要进行情境的还原,或者说要根据自己的常识经历进行分析带入,而不能只是把它当成天衣无缝的知识去一味地遵循,同样我觉得如果你看的书是好书比较知名且得到认可,那么通常这样的人写出来的理论都是可靠的,但是为什么还说既然他的理论可靠我们还不能一味地遵循呢,问题就在这里,经验的形式,我们常常忽略一点书里的东西是文字,文字是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总结来的,把自己的直接经验转换成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会丧失情境性,比如当事人的各种感受之类难以文字表述的东西,一旦没了情境做背景那么理论的适用范围就会被限制住,造成不准确不适用不灵活,拿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这个理论做例子,说影视作品中暴力行为的出现会不会增加人的暴力行为呢?如果你根据理论推导,那么结果是不会,因为我们看的暴力场景通常都是得到惩罚为结果,比如罪犯被逮捕,坏人有坏报之类的,可是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他跟我们的常识有一定出入,而且在你心里也能明白,虽然结果是惩罚性的但依然会增加一些暴力行为的心里倾向,在这里就是我们说的情境性了,就刚才的例子来说,为啥行不通或者太过牵强是因为情境条件太单一,没有进行情境处理,作用对象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如果你给一个成人看他会明白,但是给小孩子看效果就不一定了,而且电影种类很多,有一些是正义使者用着暴力手段惩罚坏人之类的各种复杂的关系,所以说孩子很难区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只是能接受一些潜在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同样也与大人之后的教育有关,所以说变量如此之多,一方面理论依据的实验有情境限制,再加上转成文字又淡化了所持有的情境,所以很容易生搬硬套造成结果不适用,为此首先应该去了解理论的背景,最重要是把他的本质抽象出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赋予不同的解释情境,这样理论知识才能更大化的得到应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的情景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