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曾经有个规定:如果第一胎生了男孩,则不准生二胎;如果第一胎生了女孩,则可以再生一个。
农村,一直存在浓厚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不一定是封建糟粕,更可能是由当时农村的生产条件决定的。农村的农业生产都是体力活,在没有农用机械的年代,除了少许的牛、驴、骡子等家畜可以代替部分体力劳动之外,其他都基本靠人力来完成的。男性因为力气大可以做更重的农活,在劳动上更占优势,男人多的家庭占据更多的生产资源。
“嫁进谁家门,就是谁家人”!农村的婚姻形式都是女方搬到男方家去。养儿子的家庭娶了媳妇,家里就会多个劳动力,付出一些金钱也感觉很赚;而如果养女儿,等她出嫁了家里就会少个劳动力,更像是自己辛苦培养了一盆花,等花快开了却被人家连盆一起端走了。
“重男轻女”的思想加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规定,必定会造成农村男女比例的极端失衡。第一胎是男孩一家人皆大欢喜,而第一胎是女孩的,第二胎无论如何也要努力生个男孩。尽管国家严厉打击胎儿性别鉴定,这一措施只对大医院有效,根本无法管住地下隐蔽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甚至早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产业链。
简单算一笔帐:假定老张家生了一个儿子,然后依据政策不能生了;而老李家生了一个女儿,依据政策可以再生一个。那么他们拼了命也要生一个儿子。按照这一推理,下一代男女性别比例应是2:1。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也在印证这一推理。2004年的统计显示,男女出生比为121.18:100,并且连续多年维持在120左右。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出生121.18个男孩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这一比例看上去似乎没那么极端,是因为这一统计数字是包括城市人口的结果。通常来说,越是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人,越会对男女平等的观念予以认同,至少会宽容任意一种性别的出生。城市里人们对生男生女更加开放,也几乎都没有生二胎的机会。男女失衡这一现象在农村就显得更为严重。比如,安徽农村二胎的男女性别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38:100!就是对这一推测的最好例证。
(二)
农村的男孩,如果没上大学或者当兵,在17-18岁的时候,就已经有媒人上来说媒了。说媒的人一般称为“媒婆”,主要由村里中老年妇女担当。她们通晓村里大小新闻,熟悉周围村庄的八卦传说。她们能说会道,在介绍对象时能抓住对方家长的顾虑,迅速组织语音击中要害,一举说服对方。媒婆或者是受人委托(比如老张家儿子看上了老李家女儿,或者反过来),或者是通过有目的匹配(十里八乡谁家的小伙该成家了,谁家的姑娘该出嫁了,媒婆都会记在心里。谁和谁相配,她也会提前掂量好),再努力去撮合。
说媒的时候,媒婆会到对方家去介绍另一方的情况,分析利弊得失,以及为什么两家很般配。如果对方感觉合适,那么就创造一个机会让双方家长先见见面,家长不反对就再创造机会让两个年轻人见见面;如果对方认为不合适,媒婆就说这次介绍相亲都是她自己一时的想法,没考虑周全,让主动发起的一方有个台阶下,能避免未来两家人见面时的尴尬。毕竟,农村还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必为了一些事伤了和气。
所以说,农村男孩的关键婚配年龄是17-22岁,通常是高中毕业或者可以出去打工的年龄。过了这个年龄,如果还没有媒婆上门,那父母通常就开始焦虑了!他们或者主动向媒婆求助,让她帮忙掂量下周围乡村里有没有合适的;或者提前告诉媒婆他为儿子准备了多少家当,以便让媒婆在说媒的时候增加话语分量和说服力;或者通过某些方法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比如盖新房子,买新车等来吸引媒婆和有女儿人家的关注等等。当然,他们最盼望的是自己儿子能够凭自己的魅力追到哪家的闺女,然后就省事了。
如果这些措施都不奏效,那父母就真着急了。特别是男方一旦过了25岁,且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富裕时,媒婆也恨不得都躲得远远的。
(三)
牛头村的村长说:几十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在农村只要八字相合,双方父母感觉对方人不错,送个猪头或一筐苹果就算订婚了。到我儿子结婚的时候,就开始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当然,彩礼钱从几百、几千涨到万里挑一(一万一)、大顺头(六万六),大发头(八万八),大九头(九万九)。几十万的也偶尔听到。要是钱少了男方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会直接被女方家给扔出来,这门亲事就算散了。
农村女孩出嫁的时候一般父母会陪送一些嫁妆。嫁妆一般就是用男方给的彩礼钱买的。讲究一点的父母会陪嫁多一些,当然也有几乎不陪嫁的家庭。结婚嫁妆也经历了数次变迁:最初的“三大件”是三尺桌、一张锨(铁锹)、一把锄;后来发展成了“三转一响”(唱片机、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再后来演变成了大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等。女孩家多陪嫁一点,也是让闺女在男方家更受待见。但是,女方家基本不会把彩礼钱全部都陪嫁过去,只是一部分而已。
但,现在这些都成了不用考虑的必备品,现在要还额外考虑“两大件”。
现在的媒婆,到某女孩家提亲,女方家长通常直接问男方有没有车?什么时候买房(家里的平房不算,要在城里买楼才行)?如果男方说没有,女方家长可能会立即变脸,甚至拍桌子赶人:你什么意思?这种货色也好意思开口,看不起我闺女是吧?说我们闺女才配得上这个?媒婆也只能满脸堆笑,然后夹尾巴灰溜溜地走人。
买房买车成了要讨媳妇的农村男人的必备装备。幸亏,在目前条件下,很多家长对车的档次还没有硬性规定,十万八万的国产车就行,最低得有辆五菱神车。而房子,也不一定是豪宅或高档小区,一般的楼房就行。因为车子房子这些,农村的父母目前还不太懂,他们没住过楼房,也没有分辨能力。不过,按照目前这个发展趋势,父母们会很快意识到差异,下一步可能挑品牌挑小区了。当然,还有更挑剔的父母,已经将买房买车的”两大件“升级成了”三大件“:加上:有店面,表示男方要有自己的生意,能维持未来的生活。
(四)
可是,买房买车岂能是一般农村家庭能承受的!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基本上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能力,大部分人连怎么赚钱都没有体验过。因此,这些“硬件”就必须全靠父母过去十几年的勤劳和积攒才能实现;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节俭半生的目的就为了给儿子娶个媳妇。可是,急剧失衡的性别比例大大加剧了父母之间的军备竞赛。他们必须更加节衣缩食,更加日夜操劳,为了儿子将来在争夺女孩的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可即便再勤劳、再节约,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通过十几年的奋斗承担得起房子、车子,还有不菲的彩礼钱。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工业或工厂,更没有像样的商业环境。大部分农民土里刨食,看天吃饭,有的年份甚至赔掉种子化肥钱;即便很多家庭会外加养猪或饲养家禽作为副业,但整体收入也非常有限;有些脑瓜灵活的可能会种植一些瓜果桃李等农副产品,或者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贩卖一些廉价的工业品或儿童玩具等赚取一些额外收入。在收入低的同时,他们的财务也十分脆弱,任何的天灾(包括干旱,洪涝,虫害,等等)和人祸(生病,粮食猪肉等价格的波动等等)都足以让他们一年的劳作华化为乌有,甚至花光多年的积蓄。
生存已经不易,哪里还有什么多余的积攒。很多人即便辛苦了一辈子,可能仍然达不到女方最基本的要求。房子车子对他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女孩少男孩多,总有一些父母会在这场争夺女孩关注的军备竞赛中处于下风,而最终被淘汰出局。因此,面对女孩数量锐减、娶儿媳花费飞升这一现实,只有头部的少数人才有能力承受这一切,注定有人是失败者。
很多父母天天盼望媒婆能光临他们家,或者期望自己的儿子有本事勾引到了哪家的姑娘。余下的,就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变老,一天天颓废。逐渐由一个小伙子,变成一个小光棍,然后变成一个老光棍,演变成他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他们心里有愧疚,有哀叹,很多人一夜白头。他们逢人便问对方是否知道哪里有待嫁的女孩,探听别人家的儿子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当然,最终结果往往是失望。
(五)
城市经历深刻改变了外出务工人员对生活的态度。工作之余,他们可以出去逛逛,感受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即便每次逛街只买一个廉价的冰淇淋,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城市的繁华,以及这种繁华所带来的致命的诱惑力。不管他们收入多少,都可以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城市广场的整洁与宽敞,可以观看城市里繁忙的车站码头和琳琅满目的商场,可以沉浸在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里。
更重要的是,城市的这种快节奏的变化,使年轻人充满了机会。他们周围很多的人,从最小的生意做起,一步步发展,逐渐在城市立足。比如,几乎所有菜市场摊位的摊主,基本都是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然后一步步在城市扎根。这种成功的励志故事不断在外出务工的人身边上演,他们的事迹也在务工人员中广为流传。
这种诱惑改变了传统农村追求“安稳、安逸”的生活方式,他们宁愿艰难地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过着漂泊不稳定的日子,也不想再回到农村去过那种几十年如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他们宁愿租住在昏暗的城中村的旧房子里,整天和霉味甚至和附近厕所的骚臭味作伴,也不想回农村宽敞明亮的大宅子里,整天对着几十年不变的乡村生活。很多有想法的人,还会去考一些资格证,比如厨师,水管工,挖掘机,装修工人等,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创造了无穷的需求的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无限的机会。
对很多农村女孩来说,嫁给城里人或者嫁给已经在城里站稳脚跟的人是毫无疑问的首选;如果不行,嫁给努力在城里扎根的人可以作为次级选择,比如那些努力成为各类市场摊主,或者正努力成为餐厅厨师的人。第三选择,是那些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城市立足的人,比如装修工人,电焊工人、汽车修理工人等等。第四选择,是那些到城市里见过世面,努力学习一点技能,准备回到农村自主创业的人。比如在城市餐厅里帮了几年工,掌握了一些做菜技巧,准备回去自己开饭店等。
坚持留守在农村的男青年,往往成为边缘化的人群。很多女孩其实明白,一旦选了坚守农村的这些人,她们就再也离不开农村了,就要过着父辈那样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而这种看得到未来的生活方式是很可怕的。如果农村的男青年没有在合适的年龄来过城市,再过几年他就很难再以这种方式进入城市,他们就注定是属于农村的了。这当然是那些“见过世面”的农村女青年难以接受的现实。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她们不愿意选择留守农村的男青年们。
(六)
一提到农村的这些光棍们,很多人可能习惯性地和城市里”剩男剩女“相比较,或者和城市里日益增多的独居者相比较,因为在形式上和他们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
我们身边可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三十好几了,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爱好。但是却不急于结婚,日子照样过得逍遥快乐。他们通常自嘲”单身狗“,或者高雅一点的”单身贵族“。他们通常被父母逼着去相亲,甚至父母会代替他们去相亲;极端情况是原本两个人的相亲宴,最终变成四个焦虑的中年父母的聚会,而他俩通常对彼此没感觉。这样的人有多少?据说有接近2亿的规模。
城市里剩男剩女的特点是:他们有选择的机会,只是他们不想选择,或者不想急于选择,或者是目前的人选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想要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享受单身的自由。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当他们玩够了或者想稳定下来了,他们随时有选择的机会,可以相对容易地结束单身生活。因此,剩男剩女的特点是太多选择,而相反,光棍面临的通常是没有选择;城市里剩男剩女是主动地”剩”,而农村的剩则往往是“被剩下”。
(七)
谁能知道这“被剩下”三个字的背后有多少无奈!
他们也会努力改变现状。有时候甚至会不择手段。第一种常用的方式是买卖新娘,当然是购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新娘。通常价格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女孩子出生率高,且很多地区经济贫穷落后,正好与国内农村相反,因此作为国内的补充非常合适。据说,一个越南新娘的婚姻可以帮助养活新娘一家子人。但是,到国内农村的东南亚新娘基本都是非法偷运过来的,他们随时可能面临被遣返的危险。从女方角度讲,他们还可能随时会潜逃。由于是灰色领域,通常是只摆酒席不敢领结婚证,最终让很多越南媳妇和孩子沦为黑户口。
国家严厉打击这样的人口贩卖或走私,每年都会遣返大量的越南姑娘。此外还有很多新娘会选择自己逃回去。语言文化障碍、家暴、被骗等,都是他们逃跑的理由。甚至很多人彩礼钱一收到,立马“跑路”。很多“买家”最终往往人财两空,进而使这家人陷入更大的贫困里。很多人需要借钱付购买新娘的费用。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收养一个孩子,这样起码能有个下一代。孩子从哪里来呢?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因此通常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到贫困地区去买,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己的孩子;另外一个,就是非法的拐卖行为。目前之所以人贩子这么猖獗,很大原因在于有一个庞大的社会需求群体。
再就是“低就”,或者叫“将就”。这些单身汉们早就改变了观念,不再讲究所谓门当户对,不再介意女方是否初婚等。有些甚至自嘲条件可以放宽到“是个女的就行”的程度。以前,有一定残疾的姑娘一般很难找到好的小伙子,而现在她们也有机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甚至一些有精神疾病或遗传疾病的姑娘也照样有人争着娶。更有光棍开始抛开年龄的限制,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娶四五十岁寡妇的事情也偶有耳闻。尽管村里很多年纪大长辈的人感觉这样做很丢脸,但正如他们所说的“有什么关系啊,只要能结婚,总比一个人老死要好”。并且,比起同龄的单身汉,他已经成功“脱光”,已经很知足了。这也足以让其他的单身汉看着羡慕口水直流、眼里冒火。
而如果,这些都失败了呢?
(八)
即便上面这些措施都尝试了,每年仍然有大量的人沦落为单身汉,特别是位置偏远的农村。
如果他们过了25岁,甚至35岁,40岁,就真的就注定光棍了。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子呢?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是一群容易被忽视的人,也是这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很多人会进入半隐居状态,他们尽量减少参加社交活动。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这种状态无法在父老乡亲面前抬起头来,还是不见人最好;再者,他们难以面对很多人的闲言碎语或者讽刺性语言;再者,同龄人领老婆抱孩子幸福热乎的样子,非常容易触发他们脆弱的自尊心。除了少露面,仿佛没有更好的选择。很多人选择借酒消愁,或者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第二种,就是远走他乡。到城市做一个边缘的人。有些人在城市里做建筑工人,或者环保工人,或者进工厂做工;一些年轻的很可能参与黑社会,打架斗殴,偷抢等非法活动。但是在城市里,他们注定只能是边缘人。他们学历不高,收入偏低,一般都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很多还沾染上赌博的恶习。他们没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无法养活一个家。有的人都还有被拘留、坐牢的经历,这会进一步加剧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
很多人会选择永远也不回老家,因为没脸回去,也无法回去。很多农村老人,他们的儿子去外地打工,从此就仿佛就像丢了一样:他们无法和儿子取得联系,无法知道他们的状态,甚至不知道儿子是否还活着。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他们会站在村口深情地张望,辨认每张路过的面孔,询问每一个出去打工的人。可给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失望。每年春节,他们都几乎是在老泪纵横中度过。
除非犯法,平常没有人关注他们,仿佛他们真的不存在一样。
(九)
我所记录的这些光棍和他们的生活,更多发生在我国的北方,且主要是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南方的重男轻女思想要轻得多,原因之一是纺织和丝绸业的发达。女性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方面的手艺,可以使女人在不依赖男人的状态下维持生活。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就高很多,女孩的受欢迎程度也是更好。
因为个人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的限制,我所讲的故事更多在华北区域。地域方面的不足还请读者谅解。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个地方的描写,以点概面,展现我们社会的一个侧面。
(十)
特别说明:文中所有人名、地名皆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同时,文中有很多很土的称号,还有很多带有鄙视性质的绰号等。对这些,我都尽量保留。因为这其实是农村话语体系的特征之一,也是农村语言的特征,它很难在短期的社会发展中被彻底清除。其实,很多的绰号等等都带有一定的民间智慧,常常是不具有特别大的贬义的。而用这些词语才能真正反应民间的风采。如果我按照城市人的语言系统,把文章写得文绉绉,反而没有了它本来应该有的乡土气息。所以,我还是决定保留一些相关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