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谈话方式和频率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一些随口的评论,说过很久之后还会引起共鸣吗?这些评论会因教师所教的科目或学生的类型不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吗?
这项研究为了找出答案,记录了年轻学生对老师如何与其交谈的看法,并将教师谈话与学生自我谈话、自我评价以及在学校表现进行了对比。
主要研究结果
1. 研究发现,教师经常说的积极话语:
(1)与学生积极的自我谈话直接相关
(2)与数学成绩直接相关
(3) 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学习者
(4) 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时的自我概念
2. 研究发现,教师经常说的消极话语:
(1)能预测女孩如何看待自己的数学能力
(2)与男孩消极的自我谈话的数量直接相关
相关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和老师如何与学生交谈同学生如何与自己交谈之间存在联系。这些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积极的互动会让学生更好地看待自己。相反,消极的互动也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认知。此外,这些影响似乎是持久的,从最初听到评论后的许多年里,其后果和信念对于学生仍然根深蒂固。
有趣的是,在这项研究中,男孩和女孩对老师消极的自我谈话的反应是不同的,但对老师积极的自我谈话的反应是相似的。关于这一差异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得出确切的结论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作为家长,我们很难左右老师的谈话方式。一个好老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想改变和影响一个老师,就怕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毕竟老师是一个成人,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着自己的三观。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重要性远甚于老师,与其向外求,还不如向内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父母是铁打的营盘,老师只不过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与其聚焦在老师身上,还不如反求诸己。
研究结论成立的话,为人父母最为重要的是改善的是自己的谈话方式。
在临床学习心理评估中,还真遇到不少这样的案例。母亲领着孩子来评估,我向来要采集孩子的成长史,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一个七年级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看到了一种冲突的存在,同样是副科,道法考试成绩竟然76/80。那可是接近满分的成绩,而其他两学科竟然都是22/80。巨大的反差让我惊讶和好奇。问询下来,发现孩子的记忆力很强。之所以反差巨大,完全取决于对学科的好恶。高兴就学一阵子,不高兴就啥也不管。之所以妈妈领着孩子过来咨询,就在于孩子经常表达不愿意学习,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那我好奇,孩子究竟有没有热爱的领域呢?孩子两眼放光地说:“爵士,可是我爸妈就不让我学!”孩子说,没有办法,我只能跟着视频学习,一有时间就跟着手机视频学习。最近扛不住孩子不断地要求,妈妈才给孩子报了辅导班,才学三次,但是孩子学得投入、情绪高涨。看来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孩子对学习的厌倦从哪儿来的?从成绩单来看,孩子不缺学习能力,而且父母也是上过大学的。
从评估量表来看,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父亲陪伴的,从陪伴的特征来看是父亲性格脾气急。我不由问道,孩子父亲今天怎么没有过来?妈妈说,她爸爸生气了,说再也不管孩子的学习了。这不上了初中,我接过来了。我好奇,爸爸陪孩子有多急?为啥生气不管了?孩子情绪激动地说,他怎么难听怎么说,经常说我笨,这么简单都不会。妈妈也说,为此我也劝她爸爸别这样,都没用,他就是那脾气!那我好奇,既然爸爸陪孩子学习没有耐心,也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那为什么还让爸爸陪孩子学习呢?妈妈说,她爸爸读书时成绩比我好,尤其是数理化成绩好,我就想着让她爸爸辅导孩子。哪成想,后来会变成这个样子。
诚如斯言,我无言以对!正像上面研究结论来看,老师积极和消极谈话方式,效果迥异。我想,实验中老师的消极谈话方式肯定没有她爸爸那个样子。她爸爸哪能想到多年的情绪失控和贬低否认的表达会烙下那么深的痕迹。
貌似我们身边不少人,对外人可以客客气气,对亲近的人却不择言辞。
哎!一声长叹!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