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迹男孩》谈社会包容性

【1】


“设身处地”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幸运的人往往难以模拟出不幸者的心境。正如我们不容易理解电影《奇迹男孩》中的Auggie所经历的痛苦。

Auggie是一个天生面部畸形的孩子。他的一生在刚娩出时就注定不平凡——医生和护士看到他,一下子变了脸色,互相对视了一眼,急急将他抱离了产房。

可以想象,Auggie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伤痛——去游乐场时会吓跑其他小孩儿,在冰淇淋店时一个baby看到他害怕得大哭,出门带上厚重的头盔,可还是会被惹人注目,不得不选择homestudy来学习知识......

Auggie十岁时,母亲决定让他去学校加入5年级新生。在电影中,Auggie从需要幻想自己成为宇航员的场景来走过人群,到一点一点被接纳一点一点改变许多人。

《奇迹男孩》豆瓣评分8.6分,也的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温暖、细腻,很触动人,也发人深省。

不过,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很套路的电影,哪里要伤感啦,哪里要温情啦,哪里要反转啦,当然,最后结局肯定是要大团圆还戳泪点的,属于刚到手你就知道会怎么打的牌。

影片结束,灯光亮起,你揉揉眼睛起身,心里还暖暖的。可当你回到家,脱下大衣,甩掉包包,在沙发上回味的时候,又觉得有点伤感。


很奇怪,这不合时宜的伤感哪里来?

想了想,对了,影片叫《奇迹男孩》,原著名叫《wonder》。终究离不开“奇迹”二字。

《汉典》里这样解释这个词: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是Auggie的“励志”造就了奇迹吗?那可不一定。

他的确是个坚强的孩子,但还不够。证据显而易见,他对嘲讽和挑衅一忍再忍,永远等待别人主动与他交友,遇到伤害便想一个人躲起来......Auggie是需要周围的人安慰他、引导他来不断获得力量的。


【2】

奇迹在于环境。

Auggie出生在几乎完美的家庭。母亲伊莎贝尔深谙育儿之道,又愿意为儿子牺牲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她独立决定让Auggie去学校读书,在Auggie收到伤害躲起来时耐心地教育,告诉他“心决定我们去哪里,脸标记了我们去过的地方。”

父亲内特是个心思细腻的人,每日送Auggie上学时悄悄在他耳边鼓励他,在女儿Via被忽视时记得与她说晚安,他像游戏里那个,默默替身边的人回血的蔡文姬。但是在教育子女的关键时刻也会挺身而出,尽到父亲的责任。

Via是个懂事的女儿,也是温暖的姐姐,她心甘情愿地和父母一起成为环绕着Auggie的行星,独自消化自己的心事,像把万圣节要来的糖全部分给弟弟一样,把爱也分给了他。

除了奇迹般完美健康的家庭环境,还有奇迹般优秀正面的学校环境。校长先生即使遭到家长威胁,也要惩治霸凌Auggie的男孩朱利安;善良的杰克威尔和莎莫,主动向Auggie伸出友善的手;就算是不那么可爱的熊孩子,到后来也能知错就改,帮Auggie和杰克反击高年级同学的欺负......

是这些的“奇迹”,造就了“奇迹男孩”。


【3】

那么,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

“Auggie”们并没有像电影中的Auggie那样获得了足够的爱与尊重。

我曾经在德国交换过6个月,每天乘坐tram穿梭在小城中,经常会碰到有妈妈推着残疾的孩子出门。面对这些“有些异样”的人,几乎不会有人用不一样的眼神盯着看,更不会出现指指点点的情况。但是在我们的国家,这样坐着轮椅出门的残疾人就不多见,这是因为我们国家这些人少吗?

前几年网络盛行“冰桶挑战”,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多多少少了解到一种叫“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的疾病,但是除了斯蒂芬霍金,我们似乎没见到别的身患该疾病的人。同样的,我们似乎没见过身体严重烧烫伤的人、面瘫的人、四肢有残缺的人、患有白化病的人......但这些苦难的人是存在的,他们生存在城市的某些角落,他们可能就在我们小区、就在我们单元楼,但是......素未谋面。

我们有盲道、有爱心专座、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有垂直升降电梯......为了照顾特殊人群,这些年,我们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却没有真正地用好。

为什么呢?

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包容性”。

“包容”与“宽容”是两个不一样的词。“宽容”是你做错了事情,但我大度、我选择原谅。而“包容”是因为我本身就大器,因此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不分对错好坏,都能得到平等的地位和应有的尊重。


【4】

上个月院线有部电影也很不错,既然讲到包容这个主题,大家应该也猜到了,正是《妖猫传》。极乐之宴上,杨贵妃对李白说了一句,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人们说,杨贵妃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方面盛赞李白才华横溢,才有“云想衣裳花想容”之旷世佳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白坦率、随性,在杨贵妃和高力士面前也直言不讳,不卑躬屈膝、谄媚逢迎,杨贵妃认为,是因为在这极具包容性的唐朝盛世,才有了这样的李白。

极具包容性的社会是怎样的?说你想说的,做你想做的,开明、纯粹、不羁、自由。

对于“树立政治正确”这件事,似乎从小时候就有了端倪。我们都写过命题作文,让我们说说长大后想做什么。一般来说写想当人民教师是不会有错的,不然编个科学家、医生、警察都是可以的。有时候我会想,会不会有人说长大了想当修表匠、老师又给了几分呢?

那些听起来就“不太靠谱”的梦想,总是在刚发芽的时候就被掐掉。

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曾经说过,“我一直觉得:人和人理应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包容。但前提是:不作恶。”


在没有干涉到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落落大方地展露自己真实的一面。

时代的发展总是让人见多识广的,而多样性的显露总是能激发社会对不同人的包容程度,而这种包容也会刺激社会产生多样性的选择。就像上一辈可能觉得不婚不育是大不孝,同性恋是莫名其妙,但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相信到几十年之后,社会的“可包容阈值”就会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值,可能只要不伤害他人,都是acceptable的。

再回到影片《奇迹男孩》上,Auggie因为先天性遗传病而产生了严重的面部畸形,是在可包容阈值之间的。希望小Auggie们都不再需要一个厚重的头盔将自己藏起来。

毕竟相比于黑暗,总是光明更美好啊。


愿你为世界所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奇迹男孩》谈社会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