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午,突如而来的暴雨捶打在炙热的地面,在狂风的陪伴下,数秒前还汗流浃背的人们顿感周身上下清凉舒爽,甚是惬意。
我站在窗前,注视着天空中倾泻而下的雨水,想起了我与师父的相识。
我与师父相识在五月,是相识在出《乡情乡韵》。
我喜欢写作,但文笔不好。作品的入选犹如忽至的暴雨让我甚是惊恐,措手不及。我几次修改,终不满意。
5月8日的13点36分,我几经思虑,找到互关不久师父邱士舰,发了简信:“邱老师,冒昧打扰,非常抱歉。因水平有限,不想太出丑,我想麻烦您给我的文章把把关,乡情乡韵第五辑《故乡的小土路》,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谢谢了。”
师父的简信回的很快:“我看看。加微信。”
师父在微信中有礼貌的打着招呼:“中午好。在看。”
师父的一张张截图发了过来,用红笔写着需要更改的地方。如作品名称下加上作者名字,需要更改的错别字等等。
师父把整篇文章看完之后,勾画出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给出意见:“很好。我觉得段太长。一件事分一段。您说呢?干净利落。”
我因为工作上突发状况,有事处理,看到师父发的消息时已经是半小时之后。
我心里很愧疚。我们是刚刚认识的陌生人。我急忙回复:“不好意思,老师,刚才忙工作。您用红笔勾的那儿是不需要加引号吗?”
师父没有介意。师父可能看错了地方,回复:“是。”师父回答我的另外一个问题之后,意识到了错误,立即重发信息:“不是不加引号,引号加好。引号反了。”
我真诚地谢过师父之后,问:“除了段落需要调整小之外,其它不用动了吧?”
师父回答“是”。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石墨文档。我修改师父指出的问题时很是费劲。
师父帮我看完文章后没有立即离开,可能是看出我的问题,师父主动提到:“您目录的名是什么,我帮您加上去,并修改。”
师父的话犹如及时雨。我赶紧回复:“《故乡的小土路》,谢谢老师,正要加名字,字号不会改,太麻烦您了。谢谢!谢谢!”师父找到目录并修改。
师父看到我用的是网名,建议:“何不写真名?可以修改。”
我看到目录中有的作者已经更改成了真实姓名,我也就报出真实姓名。
师父继续建议:“题目《故乡的小路》可好?删了土。”
我回复:“老师,我就是一个小白,好多东西都不太懂,你觉得删了“土”好,那就删了它。您做主。”
师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解释道:“有一首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没写土路,您写的那个年代,就是土路。”师父解释的很清楚,我看后也认可,于是回复:“好,删了土字。”
我因为工作原因,微信互动时断时续,我消耗了师父一下午的时间。直至师父把最后修改的界面发给我观看确认后,整个修改才算结束。
二
几天后,我写的《感谢邱士舰老师为我的小散文把关》一文得到师父的特殊关照。我以单方面的意愿提出认师,师父欣然同意了。
师父的欣然接受犹如一场春雨,让我再度萌发的写作的意愿得到浇灌,我的内心如同在冬季蛰伏的蚯蚓,想要翻动冰冷的即将复苏土层。我感到春天的脚步声。
我一篇篇看着师父发在上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那样纯净简洁富有哲理。我反思。我下笔写文。我公开发表。我得知师父不喜欢别人写他文章的读后感。我设为私密。我惴惴不安地向师父真诚倾诉。师父一句简单的暖心的回复‘随意写,就当练笔吧’打消我的顾虑。
师父不放心,师父一条条微信发过来,讲述着他与其它学生的交往,那一条条微信如同一丝丝春雨,平复着我不安的心灵。
我放出私密的文章,请师父看看。师父看后回复:“写的很好,非常透彻。已收录133个专题。”师父的回复为我认师后初次慌乱的心绪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