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命运共同体来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020-11-29

今天阅读了李家成教授的《建设学生、家长、教师的命运共同体》。结合陈部长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想从一线班主任的角度来谈谈学生、家长、教师的命运共同体。

一、认同:理性下的客观思维

不知为何,读李教授的文稿总会觉得特别的平实而又让人有思想的冲击。如本文中提到的“家校合作是一种信念”“家校合作是一种理念”“家校合作是一种实践”,我真的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在文稿中提到的种种,作为一线班主任真的是经历过太多了。个别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是无理取闹,曾经有一段时间真的让我心灰意冷。那时的我总觉得自己怎么就那么倒霉,遇到这样的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就罢了,还不停地唱反调。

然而,文中“家长将孩子送到一所学校读书,根本原因不会是遵循法律规定,而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有多少位教师敢说自己对学生的爱与投入,能超出父母,即便是外出务工的父母?”“没有哪一家的家长会甘愿自己的孩子道德品质败坏,而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能够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都有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的责任。”……这样的阐述真的是让我心感不安。确实如此,没有一个老师敢这样说,毕竟那只是一份工作,能尽心尽力就已足够。在中国,至少在我带过的四批学生,也真的是仅有的三、四位家长是处于放养的状态,他们有自己认可的教育观,他们与教师的“反调”大多来自于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认可。在现实中,一线班主任大多都能接受班级中个别家长的一意孤行,这样定义的前提是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下,家长更崇尚外国的教育,当然在沟通中也发现,这几位家长对外国的教育并不了解。因此,从大概率上来看,我们可以理性地给出“家长都是非常愿意与教师、学校合作的,同时教师也是非常渴望与家长有效合作”这样的结论。

二、寻找:家校合作如何有效?

其实,我也并没有找到更好地家校合作的方式。疫情下,刚接手了新的班级,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大多是电话、微信。以往一周时间内就能将家长与孩子对上号,到现在,还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好沟通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该如何真正实现家校合作呢?我全然相信家长是愿与教师合作的,也相信我眼前的家长是能参与合作的,然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或能够发展起相关能力以与家长合作,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的。

每当心中有想法,就会担心是不是会加重家长的生活与工作压力,让这些非常忙碌的家长来参与学校工作,他们是持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的家校合作,才能能推动每个孩子的发展?形态各异的家庭,性格迥异的孩子与家长,如何才能找到更好、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呢?于是,我每天都会思考:我是否该让家长、孩子更清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状态和理念。

前两周末去广告公司打印资料等待胶装时,老板娘开始与我闲聊:“程老师,你是真的太认真、太拼命了,九月份每个工作日都更新一篇推文,这谁做的到,又没有酬劳,不做也不会怎样!”确实,我总爱说“教师是份良心活”,并不是你做的多,收入就高,这论资排辈的工作,谈钱真的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儿。我笑而答道:“我的工作跟你的不同,你的对象是顾客,流水般地更换,你的产品的纸制的成品,丢了就丢了,再做便是。而我的工作面对的是孩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会哭、会笑、会吵、会闹,有个性,有脾气,你的真心付出,他们能感受的到,我无法拿他们如一张纸,他们是满怀期待走进我的班级,眼前的四十几个孩子把自己最重要的六年都交付给了你,我如何能对得起这份信任与期待?这样一想,那就不能随便了,不是吗?”其实想想,人与人的相遇真的是缘份,在五百多学生里,偏偏是你我相遇了,在12位一年级班主任里,偏偏是我成为了你们的老师。我们便会在这六年时间里,欢笑在一起,困苦在一起,失落在一起……这便如家人般,我渴望眼前的小人儿人人成才,即便是困难重重,那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即便是少数人的不理解,那也是我该克服的难关,即便是不能成功,那也是我们一同努力后的结果……这般想来,一切都自然了。

可我也非常清楚,光有爱,光讲情,肯定不足以让我们幸福地走过六年。即便是以往投入的寒暑假研究,也会出现许多的不理解,与家长理解上的误区:认为这就是给家长增加了负担。因此,合作的有效就该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上,也就是李教授文中提到的“信念、理念”。

三、实践:从家长投入班集体的软文化建设来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无论是之前的班徽、班旗的设计,还是班级特色项目的开展,包括11月初校运动会的参与,我真的是第一次尝试让家长全程指导。毕竟这个班家长的专业,让我确实有了合作的动力。但,这样的参与仅仅是一大部分的家长,并没有所有的家长参与,还有个别家长对于这样的参与是不认同的。他们认为学校的时间就该留给孩子和老师,家长不并过多参与。然而,从陈宝生部长的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到家校有效合作才能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这也是中国教育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在家校真正合作下,教师、家长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学习,理念的沟通,以形成一个合作的融合点,以更有效地推动孩子的成长。这样的过程中,三方都在成长,如果形成,那么自然能形成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有益空间。

我非常喜欢文稿中的这句话:“当有了这样(合作)的当下意识,真实的积淀就可以发生,质变的可能性或节点事件就容易出现,整体结构的形成与内涵的丰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了,甚至具有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家校合作研究成果也更易生成了。”对我来说,合作是必然,而如何合作才是真正值得思考并落到实处的。


2020年11月29日深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教育的命运共同体来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