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以汉臣自居,反对曹操称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纷争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而各方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断招兵买马,招募贤才,而曹操阵营中就一个“王佐之才”的谋士,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名门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而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189年,荀彧被举孝廉,而同年,董卓废少抵刘辩,改立献帝刘协,荀彧便弃官归乡。

而后对家乡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后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此时冀州已被袁绍所得,得知荀彧前来,奉其为上宾,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成不了大事。

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曹操称其为自己的张子房,张子房何许人也,秦末汉初谋臣张良,协助刘邦打下汉室江山,曹操将其喻为张良,可见对荀彧的看重。

而荀彧在终于寻找了一位值得自己侍奉的主君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帮曹操谋天下的大业之中。荀彧虽不领兵,但却用兵如神,力克吕布袁绍,并为曹操实现招贤纳士的心愿,举荐了钟繇、陈群,杜袭等一大批人才。

196年,随着曹操击败黄巾军,汉献帝与当年七月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操内部发生了争执,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

而荀彧则进言:“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许县。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在击败公孙瓒后成了北方最大的势力,而此时,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都,荀彧回信道:“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

曹操在采纳其建议之后,继续坚守待机,最终曹操在许攸献计偷袭乌巢后,一举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余骑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然而204年,曹操领冀州牧,曹氏集团拥立曹操“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此时仍然坚持兴复汉室忠于汉朝的汉室旧臣却不多了,大部分都选择了明哲保身。荀彧却在此时站出来公然反对“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此话一出,便惹怒了曹操,但对荀彧来说,对汉室的忠心大于家族的利益。

荀彧的这种行为,显然具有着其作为颍川文人的风骨,可以说是无愧于汉室了。曹操希望的是统治,是称霸,而荀彧希望的是安定,是百姓能幸福,由此可以看出,荀彧要走的路和曹操要走的路不同。

因为荀彧对曹操的失望,到了后期基本不再上朝议事了。212年曹操征孙权,荀彧随军,在军至濡须时,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后病逝,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而曹操则于次年进封魏公。

史书上还有另一说法,曹操赠食于荀彧,荀彧打开食器后,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然而荀彧一生以汉臣自居,没有因为效忠曹操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作为颍川文人的风骨,作为汉室忠臣的本质,值得去赞赏和宣扬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以汉臣自居,反对曹操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