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孤勇

朋友,你好!今天是我日更文章的第️️109天,我是名程,一个在创业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服输的人,信奉终身成长,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持续学习输入,不断输出分享,希望不管是分享一点事业,情感或者学习方法认知,希望有一点点收获!

最近特别爱听《孤勇者》: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以下观点内容:转自 曾奇峰,送给孤勇的中年人!

中年人无疑是痛苦指数最高、精神内耗最严重的群体了。

他们是一群和岁月赛跑的人:

成熟的速度赶不上老去的速度:很多人眼睛里尚有稚气未脱,皱纹已经慢慢爬满脸庞。

得到的速度赶不上失去的速度:有些人在事业上才开始小有成就,身体机能就已经出现各种问题。

努力的速度赶不上臣服的速度:有人职场晋升无望,生活平淡乏味,那些还未实现的目标可能再没有机会实现了。

于是,中年人成了精神内耗最严重的群体,成了一群躺不平的人。

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还不放弃折腾一点啥,比如说:创业,职业转型,偶尔也会气血翻涌地想换一种活法,等等。

除此之外,中年人的躺不平还有很多特殊的表现。

有人在40来岁的时候开始“叛逆”,玩起极限运动了。蹦极跳伞、攀岩、爬险峰等只是其中一类。

还有的人会尝试冒险的旅行,频繁出入对中年人的身体非常不友好的高原地区游玩,比如西藏。

同时,中年人也是最容易被贩卖焦虑的一个群体,那些励志的书籍视频、群体打卡活动、各类成长团体,都是被油煎火烤的中年人心中的一汪泉水。

待在其中,他们至少能感到安心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处于这个人生阶段的人,到底该还是躺平,还是再折腾折腾、寻找些新的可能性?

中年人的孤勇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也值得深思。

由于该时期特殊的人生主题,很多人会开始使用不恰当的防御机制来抵御焦虑。

心理学家施琪嘉老师在谈到中年危机时曾提到,很多人不得不面对身体机能的退化。

就像他一样。他年轻时喜欢踢足球,一场球踢下来满场跑,结束后体力仍然充沛;但现在不同了,他跑了半场就已经开始气喘吁吁,体力不支。

健康状况变差,老去,疾病和死亡恐惧,都是中年需要面对的课题。

做极限运动的中年人和反复去西藏的中年人,并非无视危险和身体状况,而恰恰是在用藐视死亡的方式抵御对死亡的恐惧。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应对中年危机和死亡焦虑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年是“人格阴影”呈现的时期。

按照荣格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人性的阴影”。人性的贪婪和对性的放纵,作为阴影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格中。

在生命前几个阶段,我们都被教导要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积极努力的人、好人。所以这样的人格阴影容易被父母、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压抑。

可一旦到了中年,受死亡焦虑的影响,人格阴影开始渐渐呈现。

再次,中年人会开始感受到强烈的自恋幻灭。

很多觉得自己碌碌无为的人开始焦虑:在职场上“既不能令,又不受令”;想做事业上的突破却又能力受限;想发展出别的渠道,却又没有资源……

余秋雨说:

人到中年,越来越明白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自己已经不能做什么。时间无情地逼迫人们看清一个现实:终点越来越近,人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而中年人强烈的精神内耗,或许都是因为在死亡焦虑的大背景下,无法接纳自己的平凡和渺小。

但是,中年人也是最孤勇的一群人。

他们最孤单无助。

一方面父母已经双鬓斑白,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努力培养,中年人唯独难成为自己。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她每天结束繁重的工作后,下班开车到车库,停好车后都要在车里坐一会再回家,等一会再去面对孩子和丈夫。

仿佛只有坐在车里的那一刻,她才有喘息、平静、和自己对话的机会;也只有那一刻,她既不是上司或下属,也不是妻子母亲或儿媳,只是她自己。

他们的负担最重。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中年以后的男人一睁开眼周围都是要他依靠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能忍受高强度工作、996、职场PUA却不敢辞职的,也往往都是中年人。

他们最暗淡又最努力。

我有次打车,滴滴司机说:“跑了半天都没有生意。”接着又说:“最近油价涨的,都快连油费都赚不出来了。”我说:“那可怎么办呢?”他说:“实在不行就找点别的活干干啊,泥瓦工,装修工,都可以啊。”

很多中年人都像这位司机一样,在城市各个不起眼的角落做着平凡的工作,勤勉而辛苦,默默为生活和家人努力着。

这些普普通通却又奋斗不息的中年人,虽身心疲惫,却依然是生活的英雄。

就像歌曲《孤勇者》中唱到的: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最该躺平的,是中年人

如今,很多人崇尚“躺平”文化,但最该躺平的,却恰恰是最苦最累的中年人。

中年人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走近中年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最容易抑郁的群体,很多疲惫孤独的人带着一堆无法自我化解的沉重问题,由于缺少知心好友和社会支持,也无从诉说和寻求帮助。

由于缺少自律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油腻”也成了中年特有的现象。

而躺平并非是一边自我嫌弃一边动弹不得,而是因接纳自己的状态而使能量正向流动,去关心、疗愈和滋养自己,保持精力和少年感,保持眼睛里始终如一的清澈。

中年人需要接纳自己的平凡。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拥有权力、金钱和美女;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渴望有个人能够懂她的一切、给予她一切。

但是,越是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要放弃这样的念头就越不容易。

放弃自恋的需要,接纳自己终究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但仍然可以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是很多人可以真正开始努力的起点。

以接纳自己为基础的努力,少了冲突和内耗,能够走得更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用来内耗和自责的时间去用心活在当下,找到小确幸和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去做一点看起来“无用”、却脚踏实地的事,不让大脑空转,只活在此刻,只感受当下的力量。

比如说:发展一点兴趣爱好,学会做好吃又赏心悦目的食物,多看点好书,做运动。

中年人也需要把眼光从关注自我发展转移到为下一代奉献和输出。

艾里克森人格八阶段理论提到过,中年人需要有繁衍感。这意味着从自我需要的满足发展到通过孩子来满足“我”的需要。这种情况看起来自我变虚弱了,其实是增强了。

但有一些中年人始终在应对自身焦虑、围着自己团团转。

前两年,我在一个心理团体遇到一个非常焦虑、每日打卡度日的中年人,他把每项日程落实到纸面,一项项打勾完成后,才能心安理得地度过一天。

我问他:“那你关心孩子吗?”他说:“很少关心。”

中年人成家、有孩子之后,如果仍被自身的焦虑和问题过度占据、而没有爱和关注给孩子,这或许也是一种缺少繁衍感、心理发展滞后的表现。

能够好好“躺平”的中年人,是喜欢自己、有安全感的,也是较少有匮乏感的人,这样的中年人往往更有能量关注下一代的发展。

但是,躺平并不意味着停在原地。世俗的成功不可强求,但走向成熟和自我完善,或许是每个中年人该对自己负的责任。

因为中年仍然是整合自我的重要人生阶段,但也是最后的阶段。

精神分析专家李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过:婴儿期没发展好的东西,青春期可以补,青春期没有发展好的东西,中年期仍然可以补。

所以,在中年阶段,我们可以妥妥地躺平,然后保持觉察,发展爱好。

用最舒服的姿势,过最舒服的生活,平静也热爱,健康并喜悦。

以上转自曾奇峰的文章,非常精彩

但我认为:

危机和机会也是一体两面。对有些中年人来说,恰恰是重新认识自己、自我整合和个人升华的契机

保持觉察,发展爱好,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人的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