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比较?为什么免费的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本书作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行为经济学的领域,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告诉我们,原来自己曾经认为的理性行为,很多都是误判,无论是买咖啡还是谈恋爱,我们的决策里面,总会带着非理性的因素。
非理性,是主宰我们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但是,本书告诉我们,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不论我们作为消费者、生意人,还是政策制定者,懂得了非理性的预测方法,就为我们改进决策、改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支点。
诱饵效应:当有诱饵出现时,习惯通过诱饵来比较,从而更快的做出决策。
例如商家给了三个选择:1、一本电子书30块;2、一本实体书80块;3、电子书+实体书80块;那么其实很多人会选择购买第三个选择,而商家给出的第二个选择其实就是诱饵;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其价值。
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例如:我们总是去小红书、知乎等平台查找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直到亲戚、朋友有一天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过的日子正是我们所憧憬的。
脑思维所受的束缚: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
相对论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作各种决定,但它也能使我们痛苦无比。为什么?当我们把生活中的运气与别人相比时,就产生了嫉妒和羡慕。
如何打破相对论的怪圈:拓宽视野!想着自己是否可以把时间精力金钱花在更好的地方。
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的那样:“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锚定效应:我们对某个商品或者物品的第一印象,会影响我们后面的很多决策。
例如:我们看到一台57英寸液晶高分辨率电视机,促销价3000元。这一标价并不是锚。假如我们决定出这个价买下(或认真考虑要买),那么这个价格从此就成了我们以后买液晶电视机的锚。它是我们的测量标杆,从那以后,不管我们再买电视或者仅仅是在后院野餐会上和别人闲聊,都会用它与别的所有高分辨率电视机来作比较。
我们的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决定会产生共振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
例如排队买某家奶茶店的奶茶;
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
免费到底为什么如此诱人?为什么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即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真的需要?
答案是这样的: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为什么?原因是因为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你做生意的话。想让顾客盈门?拿出点儿免费的东西!想增加销售?拿出一部分免费商品!这也是目前很多门店会送一些气球、充电宝、耳机等等的营销手段,说实话,确实挺烦的。
市场规范:通过金钱等利益约束,例如员工上班,老板给钱,就符合市场规范;
社会规范:通过社会职责,个人道德约束,例如带点水果去岳母家吃饭,而不是直接问岳母吃这餐饭多少钱,就符合社会规范;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例如接孩子下课如果迟到就罚钱的话,只会导致更多家长迟到,因为这个时候约束家长的只是迟到罚钱的市场规范而已;
社会规范(例如共同创业的兴奋)强于市场规范(例如薪金随晋升而增加)时,员工能为公司(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创造的价值的确令人瞩目。
如果企业开始从社会规范角度思考,实际上,它们会认识到社会规范可以建立忠诚,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自我发展并达到如今企业的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关心公司,并且积极参与公司事务。这正是社会规范带来的。
金钱的作用是有限的——从长远看只有社会规范能起决定作用。
与其把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分数、工资以及竞争上,倒不如给人们灌输一种目的感、使命感和对教育的自豪感,这样可能更好些。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规范的途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当前饭圈整顿的主要原因。
我们所有人,不管有多“善良”,都会低估激情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例如性兴奋
即使是最聪明、最理性的人,在激情燃烧时,似乎也彻底地与他认为的“自我”判若两人。实际上,人们不光会作出错误的预测——而且这些预测的错误率非常之高。
设定自我控制的底线
我们发誓要存钱,那是在清醒状态下;我们保证锻炼与注意饮食,同样是在清醒状态下。但是到了馋得流口水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
抵御诱惑、灌输自制意识是人类总体的目标,一再失败、少有成功则是我们很多苦难的来源之一。
最好的办法似乎是给人以自设底线的机会,选择他们喜欢的行动路径。这种做法可能不如强制性规定那样有效,但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把自己推向正确的方向(如果对人们实施训练,让他们在自己设定底线方面获得经验,可能更是这样)。
我们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所有权依恋症。
· 我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 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 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虚拟所有权”是广告业的主要动因。我们看到幸福的小两口驾驶宝马敞篷车奔驰在加州海岸大道上,我们会想象自己也在其中。黄金套餐试用、7天无理由退款、30天不满意保证全额退款也是同理;
预防方法: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距离。有了这样的努力,我不敢说对物质世界无欲无求,但至少可以尝试像禅宗弟子那样,对世间万物,尽量待之以平常心。
多种选择余地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困难?我们为什么非要给自己保留那么多的选择,即使这些选择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做事呢?
《逃避自由》里面说,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
人们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问题在于是否能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我们必须对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尝试;必须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种东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种也不行。只是这样做下去,只会把自己搞得劳累不堪、心力交瘁。
我们习惯带着预期去做判断,例如高级餐具的食品会更贵,更好吃,更干净;越贵的药,疗效越好;
解决争端的方法:双方不带偏见地提出各自的认识——只是揭示事实真相,而不去涉及是哪一方采取了什么行动。这种“蒙眼”状态有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情的原委。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大自然在为社会创造人类的同时赋予他两种本质欲望,一种是取悦他的同类,另一种是不愿意得罪他的同类。大自然教导他对同类的幸福感到愉悦,对同类的不幸感到痛苦。”
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
没有超我进行帮助,监督与管理,我们抵御这种越轨行为的防线,就只剩下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了。但是有谁会有意识地权衡从旅馆房间里拿一条毛巾的收益与被抓的成本呢?有谁往报税单上多加几张收据时会考虑成本-收益呢?
如果我们没有了一切道德规范的意识,就会滑向不诚实一边。但是如果在受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例如怒火重案里面,甄子丹在供出谢霆锋前,宣读了警察的誓言;
尽管非理性已经司空见惯,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自己的错误决定会发生在什么时间,起源自什么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帮助我们揭开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