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陪伴➕高情绪状态=高效进步的孩子

但凡读过育儿的书,看过微信公号的文章,上过家庭教育的课程的父母,对这俩词儿都不会陌生:高质量的陪伴。 高情绪状态。我也不例外,而且我还一直在实践当中。每当孩子这事儿那事儿,开始挑战我的学习成果, 偶尔还让我挫败的时候, 难免会小小怀疑一下,到底如何陪伴才叫高质量,所谓的高情绪状态我咋就只看到她傻乐而不是投入到所谓的学习当中呢?

年前要跟添爸一起出去学习《亲子读心术》。啊, 多么接地气的课程名称。我觉得要全程投入课程,不能带孩子。爸爸是只要能拴在裤腰带上,绝不放弃的(我们家有老人甚至还有年轻人可以帮忙带孩子哒),男人不是天嘛,那只能听天的咯。。。上课的地方在苏州,有好几个挚友在上海,所以跟娃透露的版本就是:带你去上海玩,见xx阿姨xx叔叔xx哥哥姐姐等。小家伙很兴奋,一直说要去上海抓螃蟹,贝壳,她以为上海是另外一个海,哈哈哈哈。。。


图片发自App


上课的时候,孩子禁止入内。爸爸在外面带一带,旁听一下,有个同学带了个小男孩儿,比她大一点点,她俩的日常就是, 看手机,拍气球,搂着在地上打滚儿。偶尔我们课间有茶歇的时候蹭点儿吃的,课前互动的时候,跳跳舞,拍拍手之类的。课程结束的时候有个老师过生日, 蛋糕是她的最爱, 唱happy birthday的时候,有个贴心的姐姐放了话筒在嘴边,那个奶声奶气的happy波斯day外加甜美可爱的脸蛋,收了不少赞美,课程的第二天刚好大部分孩子开始寒假,细心的主办方考虑到很多父母都会带孩子,给了一个房间,所有的小朋友大朋友都在里面自由活动。我有叮嘱一个大哥哥帮忙指挥现场秩序外加给她点特别的照顾,加上她带了画本和笔,无聊的时候可以画画。课间休息的时候去看她,挺好,一个都没画,跟姐姐聊天,蹭姐姐的好吃的等等,很是开心和满足。分开的时候还哭了, 我怀疑她不是不舍,她是因为没吃到姐姐的某一种零食, 哈哈哈, 我这个妈妈是不是好叵测。。。。


图片发自App


在苏州的晚上去了我大学室友家,她是真的不舍那家的哥哥。一开始表现出来的是惯常的高冷,后来大人吃饭时,俩小孩儿就在那上窜下跳就差没拆了人家的豪宅。。。回酒店的地铁上问了n遍为什么不在哥哥家住,忘了哥哥家的名字,就说在沙发上跳的那个哥哥。。。后来到了上海,先是表情行为都极度嫌弃挚友家的小妹妹,把人家弄哭n次,还好挚友夫妻俩都是很赞的父母,孩子三岁了,基本没跟孩子红过脸,孩子就是那种眼睛里都是美好,言语里尽是温柔,即使被欺负,眼泪瞬间干,皱眉也只停留一秒的完美孩子。。。人家父母啥课都没上过,相形之下,我的娃。。。感觉不能声张我是家庭教育的传播者,不然她的行为相当于不停的扇我巴掌,虽然我理解她,4岁的孩子的自我概念圈刚好完全形成,在她的概念里啥都是她的,啥都是她说了算,不过她动不动熊人那本领真是我学习之前种的果子呀。。。直到后来遇到另一挚友家的哥哥,她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对异性的喜爱,所以只要是比她大的男孩儿,基本她是满心欢喜的。。。因为小男孩儿在美国出生,我们笑称他为ABC. 整个席间,都追着ABC哥哥,加上哥哥还带了玩具,还会小魔术,她简直是秒变橡皮糖,一直粘着。晚饭结束要各回各家的时候,她红着个脸蛋跑到我面前来说, 妈妈,我可以去ABCD哥哥家玩嘛?哈哈哈, 笑死我了, 她竟然加了个D?!而且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她没带任何迟疑和忐忑的心情来到我面前直接表达!哥哥的魅力可见一斑!去了外滩打卡,坐了双层巴士观光,去了海洋馆,去吃了很贵的苏浙汇,可能一直是游学的模式,我们情绪平稳,她也尽情欢腾。在回程的高铁上跟后排的姐姐吃了一路,临别姐姐还送了一颗种子给她。。。再普通不过的经历,我们都不曾想过会让给她带来什么。。。


图片发自App


回到家里后,爷爷奶奶说怎么感觉这孩子玩了一趟回来变大人了呢。其实幼儿园还没放假,我们考虑到大家都放假了,有一搭没一搭的不如不去,于是我们提前让她进入了寒假。中山的天气很给力,我们去农场摘水果,喂小动物,我们在大太阳的时候擦干净木地板,躺着看书。今天约这个小伙伴,被她欺负,明天约她幼儿园的闺蜜,看着她们相爱相杀,真正的时光温热,岁月静好。。。周六晚上的情商课我竟然忘了时间,她在知道迟到很久的情况下坚持要去,而且立马换上衣服和鞋子跟我一路小跑去了。课程结束,在玩具屋定了5分钟闹钟,一秒也不赖就穿鞋走了, 头一次主动跟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非常大声的说bye bye, 老师还很惊讶的说了一句,今天好兴奋啊。。。回到家之后跟爸爸的同学出去撸串,一路上连蹦带跳,凡是有高处的地方就要上去跳下来,我无意间给了一个“小天才”的身份给她,每次跳之前要求我叫一声,小天才, jump!后来去体能训练,有小朋友抢她玩具,她皱着眉头跟我告状,我说哦, 那你想怎么处理呢。她竟然起身去牵了老师的手过来说:是她先抢我的,我跟她说了,她还是不还给我。。。我看着整个过程,想起她就在前几天还徒手抢人家的,一言不合还暴力相向,这对比, 真让人惊喜啊。。。。上课的过程中,紧贴老师,每一个指令她第一个响应,每个环节都很卖力,最后总结的时候被老师第一个表扬,我悄悄的跟他爸爸说,你女儿好像开挂了。。。。在家里开始问我, 妈妈我可不可以。。。我说:不可以, 那好吧。。。咦?人呢,这么洒脱? 虽然晚上偶尔到了11点还在念叨: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是第二天早上定个5分钟的闹钟, 自己麻溜的穿好衣服走到了我的面前。送她去上体能课的时候,看到冰柜(她说她最爱ice-cream),跟我说, 妈妈稍等一下,我就去看一眼,反正不会吃的。我哈哈哈大笑,看完后我问她,你是不是特别想吃,她说我很乖的,不吃。我继续追问,不过你内心其实特别想吃吧。她轻轻的点点头:不过我听妈妈的话,就不会吃了。我说,宝宝,你听妈妈的话,是因为妈妈说的有道理,吃多了冰冷的东西对身体不好。所以呢,你是认同这个道理选择不吃的哈。。。她不置可否的蹦跶蹦跶走了。。。玩双杠的时候,脸被蹭了一下,我还没发话,她说没关系,我是小天才。我问她疼不疼,她说,疼也没关系,反正没哭, 我说, 啊?宝宝,疼是可以哭的,来,妈妈抱抱。。。她在我怀里扬起脸说, 妈妈我是不是长大了?我说是的呀, 你看你现在自己穿衣吃饭,早睡早起,上课特别认真积极,这下是真的长大了, 还能成为妈妈的小帮手了。。。然后照例在她额头点个赞,她又心满意足的跑开了。。。晚上我收衣服的时候,她跑过来说, 妈妈, 我是你的小帮手,我就把衣服递给她,说谢谢我的小天才, 麻烦你把这些放到沙发上。。。洗完澡让她出来泡澡桶,也没见她说no, 吹头发的时候问我:妈妈,我好久都没看电视了,我说哦, 你想看什么,她说超级飞侠,我说好吧,1集,她说3集,我说no, 她说那2集可以了吧(我曾经这样让步过,她学会了),我顿了1秒,她说那1集就1集吧,看完还可以看书的。。。。睡前阅读,读到我口干舌燥,她说还有一本,最后一本,最后一个分钟。。。


图片发自App


说到陪伴,平时我们也陪伴,只是没有这么投入。我说的投入指的是时间,精力外加情绪稳定。当我们放下手机,放下脑子里那些繁忙,跟着她玩儿,看着她玩儿,不加评判的平等的跟她交流的时候, 你会发现她很多的可爱之处,而她也会给你很多惊喜。当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和被爱的时候(高质量的陪伴), 她在开心的同时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力量(高情绪状态),来为她的所有正向的行为提供资源。所以她不会再轻易发脾气,上课的时候愿意紧跟老师的步伐,我们也不用要求她礼貌的打招呼,因为她在每个环境里都是开心的, 内心没有别的负向的声音拉扯她。可以从偌大个篮球场的这端跑到那端去找爸爸说:hi 爸爸!可以主动跟陌生的小姐姐说:我们一起骑车?遭到拒绝来求助,我说你可以问问姐姐是不是不开心呀。 牵着我的手再试一次:你是不是不开心啊,我很好玩的哟。。。可惜还是被高冷的姐姐拒绝。请求我抱她转圈圈,眼睛却看着小姐姐,似乎在对她说:你看,我们玩的多开心呀,我这么厉害, 你快来跟我玩呀。。。(我稍微脑补了一下, 未来她会不会这样求偶, 哈哈哈)


图片发自App


我曾经觉得她哪儿哪儿都好, 天性是个快乐我(来自吴月波老师的大六人格体系),在我未从事家庭教育之前脾气暴躁让她有了敏感我的特点(缺乏安全感,内心保守,容易沉溺不开心的事等)。所以我特别希望她能直接表达,温和有礼貌,积极主动的做事情。能够绽放快乐我的天性(容易忘记不开心的事,心里有想法喜欢分享,活波开朗等)。可是就在这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 在我们似乎什么特别的也没做的情况下,她的改变已经悄然发生了!

图片发自App


有位爸爸向我求助:11岁的男孩不爱学习不爱看书成绩一直很差,爸爸很擅长讲道理,可是孩子从来都是沉默,都不知道到底听进去没。我问爸爸,0-3岁陪他玩了嘛,3-6岁陪着看书了嘛,除了跟孩子讲道理,尝试过别的方式嘛?爸爸说这些倒没有。。。我说爸爸,别一个劲急着给孩子找改善成绩的方法,我们要先学习,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规律,自己把看手机的时间用来看书,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多谈感受, 少讲道理。爸爸说, 这些我都懂, 就是没方法, 没办法让他爱学习,好好学习。。。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竟无言以对。。。我们总以为丢粒种子在土里,颗颗都能破土而出,长成我们想要的参天大树。自己不了解这颗种子的属性(先天气质),没有给种子营造过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后天人格),从来只管念叨,你咋还不发芽,你咋还不长高,你看看别的种子早就如何如何了(负向催眠)。很多人说,我们的父母也没学过, 我们不也长大了嘛,不也长的好好的嘛。是的,我们也长大了,至于好还是不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是当你跟伴侣发生矛盾,要死要活,痛苦不堪的时候;当你辅导孩子作业,鸡飞狗跳的时候;当你要求孩子身体健康学习拔尖儿自信阳光,孩子偏偏背道而驰的时候;当你做什么都不开心尝试什么都不成功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从来只在抱怨中允许,在逃避中随波逐流,而不能幡然醒悟,主动学习,进而迎来新的可能?因为,有的人觉得这不是问题,有的人意识不到这是自己的问题,有的人连面对这些的勇气都没有。。。而这种自知之明,这种内观的思维方式,甚至这种勇气和力量都有可能来源于我们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期待,依然来源于我们的父母!智者畏因,愚者畏果,我们是我们父母的果,却是我们孩子的因。当我们的父母没有条件也没有来得及改变,让我们需要靠自己来成长为“硕果“ 时,我们是不是要从自身做起?当我们学会一切向内看,尝试去接受: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毕竟,我们是孩子的“因”,不劳而获的“果”,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质量的陪伴➕高情绪状态=高效进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