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也说“霜”

文/岚源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天气也由凉转冷,黄河中下游一般会出现初霜。在此时节,霜凝大地,树叶黄落,深秋的肃杀之气尽显。在秋果秋实相继成熟收获之后,草木生长渐趋缓慢以至停滞,开始为越冬做准备,并为来年的萌发默默地积蓄力量。

        霜降以北方出现初霜为特征,虽然名为“霜降”,但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经常看到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它其实是在气温降至 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在物理学上属于气体的凝华现象。霜和露、雪、冰是自然界的水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物,但霜比露多一分凝重,比雪、冰少一点清寒,自有其独特的韵致。

        关于霜,历史典籍中不乏记载或描写它的诗句。《诗经 · 豳风 · 七月》有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而《诗经 · 秦风 ·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们更是耳熟能详。曹丕的《燕歌行》中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描写;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成为千古名句。这些诗句,既有具象的描写点染,也有意境的烘托描绘,深秋的景色和气息与诗人的感触和想象完美融合,情景交融,使霜这一看似冰冷的物象也有了些许温度。

        霜对于植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霜降的物候变化对于指导农事活动也有重要意义。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秋收已在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霜降前收红薯储藏进地窖,可以储藏久些;而霜降后收红薯却很难贮存,红薯很容易坏掉。霜打的茄子会变蔫,但经过霜的萝卜却变得更为甜脆,这是因为出现霜的时节都伴随着温度的骤降,气温的降低会促使植物体内的糖类分解,同时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能量消耗少,所以分解后的糖类没有被彻底消耗完,这时候的萝卜相对也就比较甜。可见,霜既是天气开始转冷的信号,也可谓是植物品质的“检验员”。

        对于农作物来说,严防霜冻至关重要。霜和霜冻虽紧密相连,但真正危害庄稼的其实是“冻”而不是“霜”。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内,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严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受害痕迹。这说明霜并不是霜冻危害庄稼的主要原因,相反,水汽凝华时,还会放出大量热,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减少冻害。因而,防霜冻其实主要是防冻防低温,如今人们通常对农作物采用灌水、遮盖、烟熏、施肥等方法来防冻害。从这点来看,与其说“霜降杀百草”,倒不如说“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表现,“冻”其实才是真正危害庄稼的“敌人”。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每年从终霜起到初霜止的时期就是无霜期,是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季节。

        千百年来,生活的积淀让人们赋予“霜”更多的内涵:“风刀霜剑”显示了霜的凌厉,“饱经风霜”满含着生活的艰辛,“雪上加霜”让霜“罪加一等”,“傲霜斗雪”才显示出不屈的精神,但无论别人如何“冷若冰霜”,我们也不应“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世间总是有真情和温暖的。

        除了自然界水汽凝结的霜,一些水果也会挂霜。像葡萄表面的白霜,其实是其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也被称为果粉,对人体是完全无害的,带白霜还是葡萄新鲜的标志。在柿饼表面,通常也覆盖着一层薄厚均匀的白霜,那是果肉干燥时随水分蒸发而析出的糖类凝结物,称为“柿霜”,含有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成分,可入药。“柿霜”使得整个柿饼都是干燥的,柿饼经过加工熬制,可治疗便血和老年人咳嗽,对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柿霜”堪称柿饼的精华。如今的不少化妆品和护肤品也以“霜”为名,虽然它们多为化学合成物或提取物,但却不像自然界的霜那样冰冷,它们扮美了容颜,扮靓了生活,让“霜”更多了一些生气和温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霜降时节也说“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