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王安石与苏轼金陵一会泯恩仇

北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输绿:输送绿色。

陂:池塘。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指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南京紫金山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保守派反对,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神宗再次起用,但没多久又被罢相。此后,已步入晚年的王安石又痛失爱子,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退出朝廷,隐居在金陵钟山(即北山)半山园。


他在位时,与苏轼曾是政敌,两人因变法所持立场不同而交恶。两人虽然因政见不同而交恶,但其实两人暗自一直都是相互欣赏的。尤其是王安石当年的“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一语而救因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头的苏轼,苏轼最终是被弹劾贬谪至黄州。这次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奉诏赴汝州上任,路经金陵。得知苏轼途径金陵决定要来看望、拜访自己,使他深受感动。苏轼到达的时候,王安石整衣束冠远远地迎候在山下路旁。


苏东坡的到来,让寂寞的王安石一下子又有了知音的感觉。两人一起同游北山,谈诗论文,谈禅说佛,很是契合。不仅如此,王安石还破例与苏轼谈起了时事,直面二人的矛盾根源。此后王安石逢人谈起苏轼便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因此还情不自禁地邀请苏轼搬到金陵来居住,以便两人成为邻居,好时常见面。金陵相会,使苏轼更加了解了王安石的为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苏轼诗《次荆公韵四绝》中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金陵一会泯恩仇,从此冰释前嫌。


苏轼走后,已至暮年的王安石时常想起自己当初与苏轼的恩怨情仇,而这“仇”终于能在他有生之年化解,心情愈觉释然、欣慰,他眼中北山上的风景也愈显丰腴灵动。春临北山的时候,他再次走进山中游览。但见满山的秀木倒映在池水中,秀木仿佛将自身浓郁的绿色源源不断地输送进眼前这片池塘中,池中的春水因此而悄悄地在不停地上涨。钟山把自己隐藏的每一寸绿色都馈赠给了水塘;而水,则带着粼粼波光,或清冽柔美,或迂回弯曲,以种种秀姿,迎接着山的绿色。那天他被这山间的秀色迷住,悠闲地坐在山中,忘了时间。他细细数着飘落的花瓣;缓缓归去时,顺着那幽径,慢慢地寻找着芳草,到家时已是很晚。诗人置身于这一方让人眷恋难归的俊秀山水,此刻应该是超然于尘世间的吧!


水光潋滟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山——王安石与苏轼金陵一会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