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断,有谁听 读《无声告白》有感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初读这本书,是缘于学生的介绍。她之所以要介绍,也是缘于这句话。这个学生小姑娘,特聪明,看书特别多,她在说起这本书时,那种坚定而认真的神情,叫我相信,她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她也有这个能力做真正的自己。真的要祝福她。

假期找到这本书,为的是对得起我的学生。很一本正经地看起来。说实话,故事很平淡,就是一个老套的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孩子无法承受其重跳河自杀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我想在现在的中国真得是俯拾即是,不可胜数吧。然而合上书,看着这句话,真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那种无声的压抑的呐喊告白有如平静海面上掀起的滔天巨浪,,让你不得不于震惊中重新审视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周遭,那种表面的平静之下到底是怎样的暗流涌动。

文中的主人公玛丽琳,她的母亲希望她学医,能够成为一个职业女性,我想这是所有做了母亲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的心理反应吧。然而现实是年轻时母亲对孩子的期盼与梦想,真得如同天边的浮云,从未在孩子的心头驻留。顶多淋下一阵小雨,然后又不知飘向何方。玛丽琳不仅没有实现母亲的心愿,相反的是她看上的她的老师,一个被美国主流社会看不上的华裔男子詹姆斯,并不顾母亲的反对很快结了婚。她按照自己的意愿,从此过上了家底主妇的生活,看似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好的,

但问题是她是有理想的,庸碌的生活并没有埋没她的理想,反而更使她感觉到了梦想的可贵。理想成了她藏于心头的红玫瑰,成了她油腻生活的救赎。她偷偷保存着,羞于启齿。当然除了她的母亲,没人理解她,即使是最亲近的丈夫。但曾经的理想埋于心头,没有腐烂,那只能生长。于是她终于勇敢地离家出走了,撇下了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想去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她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可贵的。能够不被庸常的生活腐蚀,时时还能擦拭蒙尘的梦想,这应该已经是对母亲曾经的期待的一种回馈,亦或是对自己选择的一种悔过。

但遗憾的是她已可悲地成为了一位母亲,一个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己母亲的教导言犹在耳,自己的决绝也如同昨日,她懊恼,悔恨,然一切都已事过境迁,绊住她的脚步的已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由此衍生的家庭,亲情。是作为母亲的重重的责任把她拉了回来。她最终是牺牲了自我,回到了家里。由此可见:天下的母亲只有一个面孔,那就是柴米油烟,是任劳任怨。此时她心里有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懊悔。当然她也是一位好母亲,她不会让女儿莉迪亚重蹈覆辙,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代代相袭的传递。她踏着母亲走过的路,并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次首当其冲的便是她的女儿莉迪亚。

写到这里,不禁替母亲们感到可悲。培养孩子真的不是复制文件,爱的输入也绝不会等量输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体,即使在最亲密的母子间也要以不伤害其自我为前题,才可能被部分接受。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玛丽琳的悲剧就在于天真的以为自己与母亲的悲剧不会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于是她冠冕堂皇地冠上爱的名义施加女儿身上的一切,让受害者无从反驳。当然不反驳并不意味着接受。变态的爱便会以变态的形式恣意生长。莉迪亚尝够了母亲离开的恐惧,那种被遗弃的绝望,于是只要母亲能够回来,所有的条件她都会答应。此后她便揣摩着母亲的心思,学习,生活,交友,一切的一切皆唯母亲马首是瞻。可怜的莉迪亚从此便成了母亲全部的期待。可怜的母亲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的重生。虚假的谎言如同绚烂的肥皂泡,越吹越大,也越来越临近爆炸。终于在内斯这个莉迪亚唯一可以说话的人也要离开她的时候,她终是无法承受其重。在全家人都无丝毫觉察的情况下选择跳湖自杀。

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终于肯回过头去想想,自己的期盼与所谓的爱对女儿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教育中,父母的期望无异于一张密密的网,你的热切的眼神,关切的叮咛,甚或你口中看似无意的“别人家的孩子”都让网中的人透不过气,她能够挣扎可能还有一丝机会,不反抗,等待她的只有作为人的个体的消亡。要么是肉体的死亡,如莉迪亚,要么是灵魂的消亡,如众多的“巨婴”。相反没有得到父母丝毫关注的内斯却意外地考上哈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说只有真正摆脱别人的期待,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然,一个教育者,看到的是父母教育的失败。作为一个社会人,我想更应该结合《无声告白》这个题目,看出作者写本书的意图。所有的成功的家庭,都有一个和谐的氛围,这个氛围来源于高质量的沟通。如果玛丽琳能够对老公,孩子坦承自己的梦想,自己对母亲的内疚,我想这或许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吧。如果莉迪亚能够直言失去母亲的恐惧,母亲是不是会更爱她呢。

莉迪亚是可怜的,然而社会中这样的孩子却普遍存在,他们看似过着幸福的生活,父母供给他们物质所需的一切,然而灵魂动却也操控在父母手里。报什么班,考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找什么对象等等。所以他们甚至不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掌握过自己的命运。细思极恐。突然象是听到了鲁迅先生曾经的呐喊:救救孩子吧!不知这是不是伍绮诗的本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弦断,有谁听 读《无声告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