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字”宝宝画幅画 ——生字形象化记忆探讨

       

图片发自App

        小学是孩子学习生字的主要阶段,这也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可枯燥乏味的生字认读、书写成了老师、孩子乃至家长的头疼大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字学习充满乐趣呢?这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内容。

        现在提倡“随文教学”,就是把生字的学习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此时的一个个生字仿佛“活”了起来,具有了生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很符合人脑的识记规律。因为人脑对形象化的东西总是很敏感,记起来也是省时省力,以后还不容易忘记。这样的学习必不可少,但我认为,有时还需要单独“拿出来”学习。怎样学习才能避免乏味而又能让孩子们记住呢?下面和大家分享几种方法。

        1.故事化记忆。

        在学习生字“戈”时,为了和“弋”字区分,我想把它们作为形似字来学习。但我想想这还不够,下了课后孩子们还是容易混。于是,我把这两个字编了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座山上住着双胞胎兄弟俩。哥哥叫“戈壁”,因为他喜欢戈壁的广袤。而弟弟叫“游弋”,他喜欢广阔的大海。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是分不清楚,谁是哥哥“戈壁”,谁是弟弟“游弋”。他们长大后,决定走出大山去寻找梦想。哥哥“戈壁”去了戈壁大漠,去领略那里壮阔雄浑的边塞风光。弟弟“游弋”去了大海边上,学会了游泳,能像一条鱼一样在大海里游弋。最后他们的愿望都实现了!

      经过故事话的识字教学,就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充满了趣味。相信对这两个字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2.多音字图像化记忆

        “挑”字有两个读音,为tiāo和tiǎo,读tiāo时组词有“挑担”“挑水”,读tiǎo时组词为“挑起来”“挑拨”。

        关于这个多音字,什么时候读一声,什么时候读三声呢?我从基本义入手让孩子们区分。

图片发自App

        读tiāo时,指扁担两头挂上东西,用肩膀支起来(见上图第三项)。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西游记》主题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有了这首歌,“挑担”“挑水”孩子们是忘不了了。以给挑货物或行李为业的人,叫“挑夫”,给人挑运,叫“挑脚”,挑的东西叫“挑子”。“挑肥拣瘦”“挑拣”等这些词语中的“挑”怎么也读一声呢?我猜测是和古代的一种行业有关。古时候,没有“小卖部”“超市”,平常日用品的购买除了走很远的路去镇上赶集外,很多情况下是从货郎那买换的。货郎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你“挑拣”,我“挑选”,范围扩大一点便是“挑肥拣瘦”“挑三拣四”,这样的人肯定很“挑剔”,他可能会“挑礼(礼节上挑剔)”“挑食(食物上挑剔)”,还会“挑字眼儿”。有了这个“扁担”的形象图,一声的词语不仅可以这样串起来记忆,以后也不容易和三声的词语弄混。

        读tiǎo时,指用竹竿等的一头支起,或用细长的东西拨(见上图第一项)。它指的是用细长东西的“一头”拨、穿,如“挑起来”“挑刺”“挑灯”“挑花(刺绣方法)”。因为它是单方面的“一头”挑、拨,后来引申为挑拨、挑动,有词语“挑逗”“挑明”“挑衅”“挑战”。《我爱家乡的秋叶》中有句话“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见上图第二项),句中“挑”字根据句子意思应该读tiǎo。硕大叶片上的一粒粒露珠,它不是平铺在叶子上的,可能在叶尖上,看起来像在细长东西的一头上,读三声合适。

        说了一堆,一句话概括:有关扁担两头的读一声,有关细长东西一头的读三声。总而言之,形象化的记忆会使字的意思更鲜明、更生动。

        3.文字起源记忆

        说起文字起源,不得不提的是“甲骨文”。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如“父亲”的“父”字,(见下图1)甲骨文的样子像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小棒,这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严厉的父亲拿着木棍正在训斥不听话的孩子。这个甲骨文经过后来历史的演变,成了现在的“父”字。

        “力气”的“力”字(见下图2),甲骨文的样子像一个耕田用的犁,要想耕地就得使“力”,估计这就是这个字产生的缘由吧!

     

图片发自App

        在学习生字时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月”字旁跟“肉”有关系。这也得追根溯源了。“月”和“肉”字,都为象形字(见上图3和4),发展到“小篆”时长得差不多,估计就是那个时候慢慢地把这两个字写成一样了吧。

      汉字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在现实摸索中我习惯用这三种。当然“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有效地记忆汉字,就不失为好的方法。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生字”宝宝画幅画 ——生字形象化记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