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技:我在寻觅一剂良方,驱散心底的荒凉

我的文学启蒙

上小学时,我的作文成绩一直不错。那时,我就有一个习惯,当老师布置好作文题目时开始打“腹稿”,在心中构思、营造结构。上厕所时思考,躺在床上的时候思考。这样一旦开始书写,这些“腹稿”大多能直接“搬”到纸上。

现在看来这个习惯还是很受用的。如此说来,我认为写作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写作并不完全是在开始动笔的那一刻。在动笔之前所下的功夫和所做的功课,也尤其重要。

与其说下笔如有神,倒不如说功夫在平常,日常的积累,日常的观察与感悟。

我并没有阅读过太多的经典和名著。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里订了全年的报纸和杂志,我经常翻看阅读。逢上周末,我能连续看上大半天。我最喜欢看历史和人文类的内容。因为我能在这样的阅读中消除许多“为什么”,对于心底存疑的东西能从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与依据。历史深处的故事、风俗民俗、地方文化,在阅读这种特殊的“对话”中,我十分兴奋,不知不觉自己的“文化水平”在慢慢提高。

上初二时,我参加了学校的一个楹联社。短短的几节课却是启蒙性的,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文语言的魅力。那年年底,我在电视上看到县财政局的一个春节楹联征集活动。我构思了两副楹联进行投稿。最终,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奖项,无形中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我的写作之路

我的文学创作始于2015年上大二时。四年来创作散文、小说、诗歌若干篇。

2015年下半年,我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李科技文艺工作室,把前期所写的部分文章发布推送。经过朋友圈转发,收获了不错的阅读量。随着粉丝数量增加,我的写作欲望愈加强烈。自己所写的东西能引发关注和共鸣,作为作者,是十分喜悦和欣慰的一件事。

2016年,我写的几篇文章先后被知名媒体《豫记》选用,得到了编辑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并获得了可观的稿酬。期间,还有多篇文章被纸质刊物和网络媒体刊用,在大、小征文活动中也获得了数次奖项。这些激励和鼓舞驱使着我写下更多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字。

从电子稿到铅字,我用心打磨着每一个文字。2019年初,我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心间·笔尖》。这部散文集近20万字,其中有我各时期的影子,是对青春和生活的致敬,也是为文学之梦埋下的一颗种子。

我的性格偏于内向和安静。我喜欢旅游,在旅途中观景,在旅途中感悟。我写下了多篇关于风景的散文。像《西藏游记》《无锡印象》《徜徉竹海》《天目山水》等。我也喜欢美食,偶尔尝试着做美食,它们也出现在了我的文字当中。正因为这样,无论遇到什么烦心事,我总能找到一些途径来“取悦自己”,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平静如初。俯身聆听,静心回味,我完全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乐趣。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需要有所“皈依”。正如先前,我在一首诗歌中写道:我在寻觅诗意的清风/我在寻觅带露的花香/我在寻觅午后的一米阳光/问候大树和小草/朝拜高山与大河/我感触着生命的苍茫/我在寻觅一剂良方/驱散心底的荒凉……那么,写作就是能驱散荒凉的这剂良方。我把写作视为自己所“皈依”的对象。因为行走世间我们总要有所喜爱,有所追求,有所安抚,如此方能使心灵温润饱满。

散文集 《心间·笔尖》样书

我的写作观点

“作为理工青年的他,试图用文字勾勒感性的认知概貌,存储理性的思索余温。”这是我在《心间·笔尖》一书中对自己的寄语与期许。

我把写作视为一种调和,它让我获得心灵的充盈与愉悦。工作和生活是常态,于常态之中多一份观察和领悟,亦不失为一件幸事。跳出红尘的羁绊,跳入超脱的思索。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对自己心灵的忠诚与敬畏。

花开无声,走笔留痕。文学即人学,五味杂陈是生活。首先,我热爱着这世间的形形色色,那些小幸福,那些小温暖。同时,我又恰好热爱这些氤氲着墨香的文字。所以,当二者碰撞结合的时候,我主观地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世间最幸福的人。写我所爱,爱我所写,不亦快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科技:我在寻觅一剂良方,驱散心底的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