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但是”

                                                 不说“但是”

        有些家长抱怨,他们认可孩子的感受之后,孩子会变得更加难过。我们询问他们究竟对孩子说了什么之后,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他们在与孩子产生共情的表达后面,都跟着一个“但是”。“但是”通常意味着消弱、反悔、否定之前说的话。下面是家长的原话,以及我们建议删除“但是”以后的表达。

        原话:“错过朱莉叶的聚会,你一定很难过。但是你的感冒很严重,也就错过一次聚会,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的。”

        孩子的想法:爸爸根本不理解我。

        修正后:(不用“但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给予完全肯定。)“错过朱莉叶的聚会,你一定很难过。你很期待给她庆祝生日,今天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发烧。”

        如果爸爸想再多说一些,也可以表达一下女儿的愿望:“你是不是希望有人赶快发明最有效的感冒药!”


        大家看完原文之后,有没有理解它讲的是什么呢?

阅读后的个人解读内容如下:

        其实很简单,就是“但是”的替代方法和技巧。“但是”这个词通常意味着反悔、消弱、否定之前所说的内容,让对方产生抗拒情绪。而“但是”替代法可以用其他的句子巧妙的替代但是,营造谈话的安全氛围,让对方愿意进一步与我们沟通,进而达成一致,接受现状。

        通常在对方的现实与期望不相符有不良情绪时,我们会先安慰对方,然后再用“但是”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这个“但是”之后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有反悔前一句话的意思,或是否定对方心中所想,让对方感觉到没有被理解,不想再听下去,会产生不良情绪无法接受现状。

        当我们遇到现实与期望存在差距感时,若先从内心去认可对方的感受,安慰他能够使对方放松,接下来描述对方的期望,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了,最后根据现实情况的对比来表达出对方的愿望,经过这二个步骤的温和转折会让对方很乐意跟我们沟通,一步步的缓解对方的感受,从而平和的接受现状。

        怎么样才能让对方愿意听完我们的安慰和引导,明白我们理解和认可他的感受呢?

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认可感受:(认可对方的感受)① 全神贯注的倾听对方。比如,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轻抚对方肩膀或拥抱等。② 真诚的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比如:你现在一定很伤心…… ,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害怕……

        2、阐述对方的想法和意愿:① 准确的说出对方之前的想法,原本要做的事情等。比如:你很期待……,你本来打算……② 表达出对方现在的意愿,最期望的内容。比如:你现在是不是希望……,你是不是想(得到)……

        通过这二个步骤让对方感受到被认同与理解,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然后去接受现状。

        我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做绘本延伸的手工制作,我需要给其他小朋友做引导,而自己孩子也想要做,可我不能一直陪着她,孩子不开心,我把孩子抱在怀里(全神贯注的倾听对方)对孩子说:“妈妈没有办法一直陪着你做你觉得不开心。”(真诚的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孩子轻轻的点了点头。我微笑着说:“宝贝十分不想妈妈去陪其他的小朋友是吗?”(准确的说出对方的想法)孩子听完之后看着我说:“是啊。他们都有自己的妈妈陪。”我耐心的跟孩子说:“现在你可以先陪妈妈,做我的的小助手,等活动结束了,妈妈就可以专心的陪你把它做好了。”(表达对方的意愿)孩子开心的答应了。

        通过上面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出,我用“但是”替代法沟通后,显然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转移了,缓解了不开心的情绪,问题迎刃而解。

        有人可能会说,我也这么做过,可结果却是孩子根本就不接受,甚至有时候还会对着干,站在我的对立面去。那说明你在第二步的运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抓住孩子的想法和愿意,你们之间还是存在误解或者歧义,并没有达成共识,没有跟孩子真正的产生共情,孩子还是认为你没有理解了他,才会不接受你的安慰跟引导,甚至出现敌对情况。

        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多思考和感受,直到对方的情绪缓解,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对方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拒绝与我们进行沟通,排斥与我们交流,甚至让问题更复杂,一份不良情绪,被你的“但是”转折变成了双份,可能更多。解决不了之前的情况还又增加了新的问题。

        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但是”替代法适用于当现实与期望有冲突出现不良情绪时,需要人通过安慰、引导等方式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认同和理解,缓和心中落差,从而接受现状。因此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运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说“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