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三家之释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自古以来注释众多,现共享本人聆听到的一些阐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儒家

通俗版本的解说大多接近儒家。譬如: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二、佛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龙泉寺聆听了一位法师的讲学,用佛家的戒定慧解说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发扬品德,代人着想,菩提心]正见

知止而后有定[有了正见,引发正确的行为,止恶行善(戒),持戒内心就不会妄动]戒

定而后能静[内心不妄动(不受物欲的干扰)就趋向于寂静]定(止)

静而后能安[内心寂静后,就会感觉安详自在,不焦虑、不躁动,任运安住]定(止)

安而后能虑[内心安详后,就能明利、缜密的思考,毘钵舍那]慧(观)

虑而后能得[止观双运后,就可以得道,开悟。思考世界的事,也能很快看清缘起]慧(观)

图片来自网络
三、西方哲学

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苏州大学聆听了台湾东吴大学哲学教授米建国老师的一堂讲座,又别有一番“大学之道”的解说。

明明德:有两个明,体现两个层次的表现。第一层次明德,第二层次明明德。既要展现出第一层次的认知能力,也要展现第二层次更高层次的评价。

亲民:不是政治哲学层次,是给所有人看的。

止于至善:要达到最终的好,这种好没有固定的,是认知意义上、实践意义上等各个行业认知的好。不需要区分是什么样的好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使没有道德也不妨碍是一个好人的概念。

“大学之道”本质上上解决“学以成人”的问题。

如何学:明明德manifesting and manifestation of virtue

学什么:亲民——群体的认知reaching out to others,具有由个人到家庭到国家到天下的扩延性和一致性。群体有一致的认知和记忆。

为什么要学:达到止于至善achieving ultimate goods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于传播正能量。

大学之道,在百姓日常,在群众路线,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大学之道,在于学以成人,成为great human。这里不能解释为“伟人”,而是“好人”,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上的“好人”,而是各领域中杰出的人,有几把刷子的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在说思维的问题,表面是逻辑,实是顺序,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大道蕴含其中。

所以,大学之道解决的是做人的标准与目标,事功的途径与方向,处事的思维与逻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之道三家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