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之后,支付发展新出路

一、鸿蒙的核心贡献

随着5G和IOT(物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终将到来已是时代共识。但此前,“万物互联”更多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实际应用则陷入各自突击、蜻蜓点水的尴尬局面:昨天苹果和华为发布智能手表、今天百度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明天海尔发布智能冰箱智能酒柜......科技感满满的热闹背后,各家都面临如何在实践中大规模应用的迷茫。


症结在哪?最大的痛点在于,设备和设备之间的APP无法打通。简单举例,咱们当前在电脑、手机上可以下载京东APP,但如果你想在家里智能电视或智能冰箱上也下载一个京东APP,sorry,做不到!因为电脑、手机、电视、冰箱、汽车......每个硬件设备都有自己适用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京东需要针对每个OS开发专门的APP。


鸿蒙OS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通过改变系统架构,解决了不同设备OS对APP的个性化开发要求,从而实现同一个APP可以在不同设备上使用。(鸿蒙系统架构变更的逻辑是,将原来OS普遍的宏内核控制模式转变成微内核控制模式,在此之上搭建基础服务层、程序框架,并应用分布式软总线,简化中间协议,从而简化对外连接要求,提高传递效率,支持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括号内容为小丸子笔记之用,请自行忽略)


二、鸿蒙将大大加速万物互联的进程


  根据昨天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在鸿蒙发布会上展示的数据,当前基于手机OS的App数量超390万款,基于手表OS的App数量超2万款,基于大屏/电视OS的App超1万款,基于车机OS的App超100款。原来这些APP们生活在不同的OS池子里,隔池相望,老死不能往来。这下好了,有了鸿蒙,原来池子和池子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合并成一个大池子,App们可以在大池子里愉快地自由流动了。这意味着,原来你只能通过手机APP上作的事情,以后可以在所有的智能设备上做。 


  鸿蒙跨出的这一小步,将推动智能设备走出快速应用普及的一大步!原本一个个孤独,boring的硬件设备,将迎来海量的、机灵有趣的App们。他们结合的过程,就是“智慧生活,场景生态圈”等一个又一个概念从口号变成现实的过程。


  华为自己很清楚此事的意义,并已着手布局。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强调了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5-10年的长期战略,即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这里面包括:AI核心驱动力、服务和硬件生态平台、1+8+N战略。1+8+N战略,指的是“1个太阳”指手机;“8个行星”指华为自研的眼镜、手表、车机、耳机、PC、平板、TV、音响八大产品品类;“N个卫星”指合作伙伴是生态产品,重点在五大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出行(地图、车辆信息等)、影音娱乐(游戏、视频等)、运动健康(血压计、智能秤等)、智能家居(摄像头、扫地机器人等)、移动办公(打印机、投影机等)。 实践也已经开始了。今天,华为推出了鸿蒙手机(荣耀智能屏),据悉,今年九月,华为或还将推出鸿濛电视,预期第一波销量目标1000万台。根据华为规划,鸿蒙生态的建立需要两、三年左右的时间,2020年预计发布鸿蒙OS 2.0版本,目标是实现内核和应用框架自研,据悉将应用到PC和手表/手环,以及车机等平台;2021年预计推出鸿蒙OS 3.0版本,目标是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届时的应用设备将设计耳机、音箱等周边化的产品;2022年将包括VR眼镜,以及更多设备。

三、支付战场将重新洗牌

现在的生活和支付场景,主要依靠手机连接,而手机支付入口,被微信、支付宝牢牢把持。随着智能设备的大规模普及,对手机的依赖性将逐步下降(就像人们抛弃PC一样,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Q2中国互联网流量季度分析报告》,2018年以来PC流量月活人数逐月下降,到2019年6月底,已跌破5亿人,人均在网时长不足1.5小时)。家里的智能设备数量将大幅增加(多年以前,我们只对着一个屏幕——电脑;现在,我们对着3个左右屏幕——手机、IPAD、电脑;接下来3-5年,我们将面对10个以上屏幕,或是没有屏幕靠语音等控制的智能设备),每一个新增设备,都将成为潜在的支付入口。

5年之后的我们,买牛奶买菜可能不会再用手机上的盒马App,家里的冰箱会自动推荐,直接在冰箱屏幕确认支付即可,甚至冰箱直接定期帮我们下单代购。家里可能会有智能镜子,会向我们推送心仪的服装品牌新货,看下自己试穿的效果,ok就在镜子屏幕确认支付。外出吃饭聚会,结账时刷脸或者说句话,就可以支付。汽车加油,也不需要像现在一样先在手机上将卡号和车牌号捆绑,而是加油站直接识别车牌自动扣款......5年之后,我们看到有人还拿出手机扫码付款时,可能会像现在看到有人付现金一样,感觉有点土。

    那才是真正的智慧支付!随着智能设备的增加,支付入口越来越多,手机支付的份额将逐步下降。现在对支付业务的争夺主要集中在手机战场,以后,将分流到一个个智能终端。

    App的竞争形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由当前追求大而全,转向深而精。当前,手机上各路APP都有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购物app要增加支付功能,银行app要增加购物功能,恨不得自家的App能包办用户的十二时辰。随着用户面对的屏幕增多,用户习惯将逐渐转向“干什么事就用什么屏幕”,买菜就用冰箱预装的买菜APP,买书就用智能书架预装的荐书APP......因此,设备预装什么APP,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设备厂家考虑到用户体验,不可能在同一设备上预装太多功能雷同的APP,只会选择最好用的APP,这时候,在垂直领域深而精的那个app,就会脱颖而出。

四、支付业务新出路

是时候抬头看路。二维码不是支付的终点,移动化也将转向更广阔的线上化。支付巨头早已意识到这点,阿里和微信已经开始推广(注意,不是探索,是商用推广!)刷脸、天猫精灵等业务,把各种终端尽快送入寻常百姓家。商业银行在忙着捡二维码残留份额的同时,是时候腾出一些精力,投入新道路的探索并尽快出发。


主动对接行业头部APP。各个行业垂直领域的领头羊app,是当前手机支付流量的引流大户,也是将来相关设备大概率选择的预装APP,建议主动对接起来,做这些APP商户的收单机构,同时,作为发卡机构面向这些APP实施特定引流策略。尽管现在很多头部APP自己也做收单业务了,或者被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单了,但是别气馁,购物领域会不断细分,同时健康、教育、游戏、阅读等新兴领域层出不穷,待开垦地还很多,从中寻找高频优质商户。你可能会问,我只说APP商户,线下商户怎么办?对不起,已经O2O这么多年了,线下商户要么自己已经爬到线上去了,要么你需要帮它一起想办法上线(不是指开网店,而是把商户业务流程线上化,具体建议参考曾鸣教授《智能商业》)。


赶快去结识设备厂商吧,或者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设备厂商。了解智能设备厂商出货情况,设备使用情况,预装APP是什么,像对待头部APP一样与预装APP商户合作。如果特别看好某一领域,那就试着自己投入做设备,像阿里和腾讯自己做刷脸机器和语音精灵那样。


做精老本行。支付业务归根结底,拼的是体验和信任。体验方面,小额支付通过上述方式融入具体场景,但大额支付,尤其是转账业务、对公业务,还得想想办法让客户体验更好,比如从现在网点坐等,变成主动上门(银行服务流动车:)。信任方面,银行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在交易验证、信息保护、争议处理上,要做的事还很多,每出一次纰漏,对品牌的信任感都是一次损伤。


(小丸子台风天瞎想,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鸿蒙之后,支付发展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