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与悲——读杨绛《干校六记》有感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

读杨绛先生的文章总是有一层冷静的温和氤氲在文字表面,上下浮动,不着痕迹地随手烘营出一片人间冷暖,寂寞凄清居然也泛着暖色调的光晕。近日读了先生的《干校六记》,这种感觉尤为强烈。看了太多文革期间血淋淋的作品,不自觉地便会将阴阳头、挂牌子、破四旧这些充斥着暴戾的词语与其勾连。然而,《干校六记》终于用节制的语言和冷静的叙述展开了那段岁月。


人们总喜欢用婉转曲折的比喻或夸张来烘托表现悲恸,可是有时愈是现实,愈是令人动容,“我们等待着下放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什么离忧别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那‘别是一般’的‘滋味’”,那悲中又夹杂着无可更改的无奈,这怕就是行走在世间需要承受的阻力。年少时我们都喜欢叛逆地故意违背,芸芸众生是他们,我是我,可是越往后越感到世事艰辛。时代的洪流里,我们都把力气使在活下来,提着胆子警惕着前方的未知,却不得不把自我的顺序向后顺延,读来不免叹出气来,念着果然不负胡乔木那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干校六记》在结构上仿了《浮生六记》的,分别作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作为历史的侧记,只字未提悲,却随处都是会心一击。


听说大音希声,大美无形,那大悲呢?大悲也应该是无声无息的吧。

“我慢慢儿跑到埋人的地方,只看见添了一个扁扁的土馒头。”时隔近十年,先生仍能惊人地复述出第一次目睹死亡的准确日期,可是到了叙述,却仍是节制。不同于刻意地克制,仿佛是记忆在处理这最淋漓的悲时违逆着意志虚化掉画面。而女儿送别之时,是“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女婿离世之后,则是“得一就自杀了”,我不禁想起《活着》里对死亡的处理:“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心跳都没了”“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死的很好”“他们看到二喜时,我的偏头女婿已经死了”“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快节奏地冷峻处理更使巨大的绝望、无力与悲痛不由分说地拍下来,杨绛先生的叙述也仿佛一个局外人,站在事件外面很远的地方絮絮往下谈,句句渗透着她无力的接受,对现实的戏谑,对生活的捕捉。

《干校六记》作为被剪辑了的知识分子记忆,留给了后来人去触及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的视角和克制的镜头,也渗透了先生最温柔的人生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节制与悲——读杨绛《干校六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