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
而不是生存
什么是仪式感?大概就是称之为——在平淡的、重复的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那些令人肾上腺素上升的万花丛中一点红。
平淡而漫长的人生中,我们需要除了吃喝拉撒以外的东西,去填充生活。因为我们过的是生活,而非只是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生活中偶然的小惊喜,小意外。
同一不会被铭记
不同才会被缅怀
01 婚姻需要仪式感
婚姻,是一场细水长流的漫长相守。
偶尔的仪式感,是表示对彼此的重视,它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都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太多。
当有些事,你从来不说,又从来不做,即使很爱对方,如果没有让对方感受到,也很容易走着走着就散了。
也许是在清晨,他早起为你准备好早餐,再附上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叫你起床一起吃;也许是在结婚纪念日,他偷偷买给你上次逛街时看上的连衣裙作为礼物……
仪式感只是为了更好地铭记爱,让人在慢条斯理的单调生活中,追忆最初的温暖和感动。
就像王菲的《红豆》歌词所写的:“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岁月会将一切细水长流都带走,留下的都是深刻的“仪式感”。
但是,需要分清楚的一点是,仪式感不是搞排场,也不是作秀,不能从物质条件上去对感情做评价。我们只是借助于现实中的实体,借助于仪式感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欢喜,传达我们在现实中触摸不到的爱。
听过这样的比喻:一个男人有100万,愿意给你花10万。一个男人有1万,愿意给你花1万。虽然从物质数量上看,后者不及前者,但后者更加掏心掏肺对你,不是吗?
02 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我们需要借助仪式感向孩子表达在乎,表达爱。
上小学的时候,我是个留守儿童,在家和爷爷奶奶作伴,父母都外出打工。那时候生活拮据,每天的零花钱最多一元钱,但是我从曾经的仪式感中,深深地感到身边的爱,我是真的幸福啊。
记得很清楚的仪式感是,每年当我过生日时,奶奶就会给我做爱吃的饭菜,再从小卖部给我买一瓶可口可乐,为我庆祝生日快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时候喝可口可乐是在我平淡的生活里,特别奢侈的一件事,对奶奶来说,也是如此。
在我的童年,自己过生日时,从没有吃过生日蛋糕。但是奶奶给我一瓶可口可乐,足以让我欣喜满怀,我的生日是从心底被祝福的,真好。
有时候想想从前,自己似乎特别容易满足,一件小小的事都能欣喜许久,会放在心里珍藏好些年。
可是长大了,当那些从前的奢侈,变成触手可及的所得,现在只要我想,我可以每天喝一瓶可口可乐,却再也没有以前的满足感了。
这就是从仪式感中得到的吧,那种满足感是源于——我爱的人,在他/她的能力范围之内,给了我最好的。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父亲对于仪式感都是呆木迟钝的,我的父亲就是不在乎仪式感的人。当然我知道,我是父亲的女儿,他是爱我的,他只是从不明显地表达,他把自己的爱只表达成一种——好好赚钱,供我读书。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场合,父亲都是缺席的。从一年级入学到整个学生生涯结束,几乎每次开学报名,陪着我的都是爷爷奶奶。
高三那年,父亲刚好在家附近工作,但也是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当学校告知要召开高三毕业生家长会,我满心期待着,也许这次父亲可以出席我的重要场合了,可是父亲因为还有工作要忙很犹豫,想让爷爷奶奶出席。
我什么话都没说,我明白工作很重要。但是心里却莫名的酸楚起来,不自觉地眼角浸润了泪水,我又是气又是好笑,自己怎么会这样。奶奶像是察觉到我的神情,便劝说父亲放下工作,参加我的家长会。
03 生活需要仪式感
有人喜欢吃甜品蛋糕,可每天让你一日三顿地吃,要不了一个星期你就会腻,我们的生活同样需要点不同,仪式感帮助我们去调味自己的生活。
重复是乏味的,纵使是精妙绝伦的华章,太过于千篇一律,也食之鸡肋。
生活是彩色的,如果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世界只是黑白的,我们要尽力去让我们的生活发光发亮,把自己的生活过成彩色。
仪式感是为了点缀我们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重视,这与矫情无关,与物质基础无关。
所以,不要再对孩子说:
——“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奇奇怪怪的节日,瞎凑什么热闹!”
——“上个学而已,衣服鞋子随便穿吧!”
也许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这些“小事儿”,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所给予的“仪式感”,却可能成为孩子最美好的回忆。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
独立灵魂
自由体魄
孩子未来是否有所成就
取决于父母
现在的教育
以及孩子自身的努力程度
三维成长计划
伴您陪孩子共同成长
【微信搜索关注——三维成长计划OTTedu,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