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屹耳
可能很多人难以想象,如今在小县城,一个毕业2年,电视台非正式编制的员工,每个月的薪水只有800元。
但这就是现实的情况。
同学邵飞,是家里的独生女,大学考到了天津,学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四年不知被父母“探”了多少回,每次回家父母都给她准备大包小包的东西,生怕他们的“宝贝女儿”在外面有任何的委屈。
临近毕业,不出所料,爸爸托了关系在县里的电视台给她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美曰其名“实习”,其实是想以后借机“转正”。
近几年,随着事业单位的招考流程越来越严格,邵飞等“机会”一等就是两年,两年里每个月都领着固定的800元薪资。
父母眼看着,这样下去也不是一条明智的出路,空余时间也鼓励她去考公务员,但是800元的月薪都支撑不了邵飞每个月为数不多的花销以及考试往来的交通费和各种报名费用,遇到特殊情况还需要父母补贴。
邵飞也想要离开原本就不属于她的体制内,但是无奈父母希望她留在身边,更希望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只能等县广播电视台招人的时候拼搏一把。
去年年中,终于把“机会”等来了。她也不负期望,好好复习,终于过关斩将成为了“体制内”的一份子,工资也自然而然调到了正式员工的等级,全家人为这件事高兴了好一阵子。
谁知,邵飞到了结婚的年龄,一心想着找一个有共同话语的人,可是父母又希望她能够嫁给一个体制内的人,为的就是以后能够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老了也能够有一份收入。
邵飞心里明白,从她毕业那天起,她的人生就被安排好了,不仅工作会稳定,可怕的是婚姻也会在名义上稳定,她的人生在父母的安排下就很稳定,并且极有可能稳定地度过一生。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因为这样的工作在父辈眼里就是最好的工作。
而那些没有选择“稳定的体制”,坚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又怎么样了呢?
与邵飞相反的是,她的大学同学和她一起毕业之后一个人去了北京,北漂之路不是很顺畅,进电视台工作无望,便转行去学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计算机。
毕业之后,在互联网大潮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月薪过万了,加上她爱学习的品质,毕业两年学到了很多专业外的知识,在她的同学每月领着微薄的薪水时,她已经悄悄攒下了一笔钱,用来规划自己以后的路。
一个异乡人想要在北京扎根难上加难,于是两年之后,也就是在去年,她回到老家县城用自己攒下的钱付了房子的首付,邻居都说一个女孩子那么拼干嘛,自己买房子干什么,将来还不是要嫁人?
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如果当初听从父母的建议留在小县城,那要打拼到何时才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关键是还要放弃人生的种种可能,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一辈子的平凡生活。况且她一直认为,年轻,就应该去拼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邵飞的选择没有错,她的选择也没有错,只不过要看自己真正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各有利弊的选择,问心无愧最重要。
怕就怕在,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却想着自己无法去实现的梦想,然后无望地生活下去。
那么,我们究竟该选什么样的工作?到底是选择“父母眼中的稳定的工作”呢?还是选“自己喜欢的工作”?
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了解了“生存策略”的概念,而所谓的生存策略分为两大类:
一个叫“K策略”,一个叫“R策略”。
“K策略”和“R策略”是在1967年,由生物学家R.H.麦克阿瑟和E.O.威尔逊首次提出的一个进化学概念,两个策略都很好理解:
“K策略”的原意是指,大象、狮子、鲸、人类等这种一胎只生一两个,每一个都是高质量且长寿命的物种生存策略。
“R策略”物种就包括多数的鱼、鸟类、蚂蚁、蚊子这种一次生很多个,存活率很低寿命也很短,但是靠数量取胜的物种。
表面上看,K策略追求单个质量,R策略靠数量取胜。
体现在职业选择上,绝大多数人都想采用“K策略”。试问谁不想一次性就找一个最好的公司或机构,舒服地过一辈子呢?
但是假设你父母都是小镇百姓,并没有什么实权和资源。但他们为了你,砸锅卖铁也需要把你送到“体制内”去,这显然就有些问题。虽然你的父母能耗尽全力把你送进去,却很难在后续竞争中持续提供资源保障。因此,如果想要上升得快,想要站在更高的领域,这可能并不是一条合适的路。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办法还是启动“R策略”,因为去一个充满竞争和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领域,能充分验证你的技能、思维、知识等是否真实有效。
对于究竟该如何选择,文章最后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你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就可以采用K策略。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优势,识别生态结构,选择最有利的生态结构,打造最强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们究竟应该选择父母眼中的稳定工作or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