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个啥?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经济相关,而活动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经济学方法来定量分析。经济考量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制定法律和政策的依据,也往往成为个人与群体行为的是非评判。经济活动有规律可循,被总结整理成各种经济学原则。然而经济究竟是啥,大量经济学专著并没有清源正本说明白。本文希望能澄清一些关于经济的本质和基本事实。

经济一词,出自东晋时代葛洪《抱朴子・内篇》“经世济俗”,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用现代文字来表述,就是社会中商品制造与百姓间流通的管理学问。用百姓语言来说,就是如何变现更大好处。明清的王夫之、顾炎武、黄梨洲等儒家学者反思批判程朱理学,提出学术要“经世致用”以“明道济世”并强调“工商皆本”。清末戊戌政变后,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沿用“经济”本义至今。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ία(家政术),其本义是指提高治理财物效率的方法,现被引申为财富的生成与管理,与中文意思一致。

现代社会学中,经济指的是使用价值被定量实现和消费的效率程度。这些使用价值包括了所有的生命个体有策划的活动需求,涵盖了生存、繁衍、发展的所有环节。日常的衣食住行、技能学习、生产流通、扩散分配、挥霍享受等一切有目的活动都必涉及消耗价值,即消费使用价值。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活动就是通过实现消费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要,在微观上表现为个人的使用价值支配能力,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使用价值推广运营程度。人们研究和分析经济现象,以找出运行规律并指导社会实践,最终是为了提高形成使用价值的效率以及获取个体财富增长的密码。

实现使用价值的输出需要转化成本,来自生命个体逆熵做功的所有输入需求即成本,包括做功成本、原料成本、流通成本、管理成本、其他成本。做功成本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生命个体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总量,显而易见,生命个体的消费程度越高、生成周期越长则成本就越大。原料成本取决于获取生成使用价值所需客体资源的难易程度,难度越大则原料成本越高。流通成本指的是价值交换过程所形成的成本,在现代社会中有市场推广成本、样品展示成本、运输送达成本、批发零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管理成本指的是为提高生成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统筹、策划、组织、安排、调度等非生成与流通的其他生命体消耗。寄生成本则属于排除一切与使用价值生成相关联的做功、原材料、流通、管理后,还必须支付的其他额外成本,比如说其他生命个体依附所形成的寄生成本。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降低各种成本并提高终极使用价值的生成,即效率最大化原则,其趋势极限就是“无本万利”。

生命个体一旦失去逆熵做功能力,也就不再能够实现使用价值。任何无需逆熵成本的使用价值满足极大丰富的经济原则。典型的例子如阳光、空气、地理、水源等自然来源的使用价值,虽然人们不可片刻缺少,但由于唾手可得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成本趋于零,因此也就不具备经济学意义。在某些条件下,阳光、空气、地势、水源也会成为有成本的使用价值。在极端情况下,当这些自然资源被垄断,其获取成本可被任意提高。

生成和占有使用价值是一切生命个体所有活动的最根本驱动力,决定了多个生命个体形成的群体社会结构形态。使用价值越是丰盛,则生命个体越是扩张,反之则导致生命个体的萎缩甚至消亡,因此,提高使用价值的生成和效率会永远有利于生命个体发展。宏观来看,生命体总以某种群体(社会)的形态方式出现,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平等竞争不仅促进使用价值的消费,使用价值的实现效率也持续提高,即刺激经济发展。任何遏制这种竞争不仅会妨碍效率提高,也降低群体消费,即遏制经济发展。

在所有使用价值中,满足个体生存的使用价值最为基本原始,但可被种系生存的使用价值所超越。这种超越或来自个体基因(如交配权竞争和养育子女付出),或来自胁迫/说教(如奴隶现象和老龄自杀行为),并且是一切存活的生命个体的最基本特征。例如,低等生物如细菌会通过无氧酵解生化反应生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也会以产生毒素等方式抑制竞争对手,达到占有使用价值的目的。病弱的细胞发生凋亡,则为繁衍更多健康的细胞群落节省了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生成效率提升与发展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从衣食住行不定的远古游牧群居氏族部落,到男耕女织的农业家庭,至今高度分工协作的现代工业化社会。这种最根本驱动力普遍见于所有的完整生命体,本质上就是自私基因和私有意识,可以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和特征,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驱动力,在《自私的基因》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有很详尽的描述。

生命个体占有并可立即消费的使用价值总和就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支出成本也是使用价值,属于不可被本体消费的部分,也不能成为本体的财富。个体利用已占有的使用价值在社会中交换其他使用价值,使得个体占有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池,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总和,形成个体财富。无法被个体消费的使用价值都不属于财富范畴,无法被个体占有的也不具备财富意义。所有社会财富最终都是被个体消费,群体只是个体的统计概念而无法成为使用价值的消费者,包括那些社会福利性使用价值,仍然必须是被个体所消费。各种名义价值如果不可被个体消费,就无法转化为使用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实际的财富。 任何以群体名义消费的使用价值最终仍然要落实到个人,其分配或遵从按劳分配,或遵从按需分配;或遵从平均原则,或遵从分配者意志。

分工协作能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率和财富。在缺乏交换的独立经济环境中,凡事亲为而自给自足,会由于同时从事多样活动而处于相对低效率状态。个体从事重复批量流水化单项做功,使得生命个体在单位时间的使用价值产出大大提高,因此经济效率显著提高,促使个体的效益/成本比例最大化。这种做功模式已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恒久证明。从古老社会的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到现代社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工协作已经深入人类活动的所有环节。分工协作不仅能降低做功成本,也促进做功高效率者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同时会抑制低效率做功。

由于存在年龄、性别、力量、健康、技巧、工具、原料、培训、地域、年景等差异,不同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效率会存在差异。人群中个体实现相同使用价值的经济效率差异总是存在,即使是在实现使用价值的手段一致的条件下,并且具有随机性并服从正态分布,可被均值和标准差来定量描述人群中的一般经济效率和差异性。这种随机性差异来自诸多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天分、后天习得技巧、主观判断选择、环境机遇条件、社会反馈激励、地理位置分布、等等。此外,非随机性差异也有诸多因素,如资源垄断、信息缺失、经济封锁、强制性剥夺、非均匀分配等。

借助新的技术、工艺、技巧、工具等手段,这种个体实现使用价值的经济效率差异会进一步放大,并且相对于生命个体的差异性,新技术、新技巧、新工艺、新工具设备等提高生成使用价值的手段会形成更高经济效率。这些新手段的具体方案和时间的浮现具有随机性且不可预测,其经济效率如一枝独秀,超过社会中原有的普遍应用的手段许多,因此一旦在社会中推广,会快速遏制甚至颠覆原有手段。纵观历史可以看出,这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所产生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缺乏这些手段的做功模式。另一方面,手段创新会产生额外的高昂成本,如果不能因此获得更大效益,社会中的手段创新就会受到严重抑制,甚至不再出现。任何高经济效率的使用价值生成都将显著抑制低经济效率活动,使之边缘化、淘汰甚至消失,符合生命体趋向效益成本最大化的基本特性,是“马太效应”的具体表现,不受任何主观意志所改变

在分工协作的群体社会中,重复批量化做功所形成的单项使用价值必须通过同等价值交换(等价交换)才能实现生命个体对多项使用价值的动态消费需求。因为简单重复批量化单一逆熵做功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满足使用价值多样性的生命体需求,而必须依赖于人际间的分工协作和价值交换。人际间进行等价交换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无法实现价值交换的使用价值无法被消费,也就不具备商品的意义。实现使用价值需要逆熵做工成本,这也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商品交换价格须大于成本价格,才符合效益成本最大化原则,才会出现可持续的商品生产,也才会有用于提升效率的成本投入;当交换价格持续低于生产成本价格,商品生产就会萎缩甚至消失;交换价格至少不低于生产成本价格,商品生产才能维持存在。其发生机制仍然是经济效率起决定作用的“马太效应”,不受任何主观意志所改变。

商品的首要属性就是具备明确的归属权力(产权),否则无法实现社会普遍认可的等价交换。产权不明的商品必然会引起归属权的争夺,本质上是使用价值消费权之争,也就是财富之争,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商品交换的本质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能满足于个体需求、被个体消费。虽然商品的产权既可以属于私人也可以属于群体,但消费使用价值必然是个人行为而不可能游离在群体的社会中。商品交换价格由交换双方的商品拥有者自主共同认可形成协议并保持相对稳定。确定价格不仅是对自身实现使用价值的量化肯定,也是对所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量化计算。这种肯定与计算不仅会左右从事商品交换的选择行为,而且会影响自身实现使用价值的具体策略。任何非自主共同认可的交换价格终将导致商品交易失效,因为除非是直接经营者,他人并不能准确定量评估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率,更无法根据需求关系变化动态调整交换比值。

商品生成的经济效率会由于多种因素随时可发生变化,而且来自交换的使用价值也会随需求而改变。例如,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巧、促进交通运输、尤其是技术创新,会显著提高经济效率;而疾病或生产资料缺失等多种因素会降低经济效率。人们虽然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永无止境,对难以祈求的使用价值会降低需求或放弃,并且,会自主调整对各种使用价值的占有比例,导致对商品交换的价值比改变。这些变化不服从任何已知的定量函数规则而难以定量预测,只能从原则上说,商品交换比值与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率成反比,与需求程度成正比。任何商品生产效率的变化和成本的变化都将影响商品交换比值。因此,商品交换比值只会成为一个约定之现象,而非规定之常数。“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价廉物美”、“货真价实”都是形容约定商品交换比值的易变性情景。

这种约定容易受到交易双方的经济效率原则而改变,也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状态而改变,还受消费者的主观需求程度的影响。生产和运输等经济效率显著提高后,商品成本降低而促进交换比值也相应降低,反之则促进交换比值升高;当需求萎缩或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商品交换比值会相应降低,而需求旺盛或供应不足会刺激交换比值升高。因此,商品交换比值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商品交换比值一旦被约定确认即应遵守,而不是被交易的任何一方破坏,否则也将成为社会争斗的不稳定因素。遵守商品交换的约定,或源自于交易者内心的承诺约束,并被具有公信力社会规则强制约束。被普遍认可的商品交换以独立公正有效的社会判决为终极执行商品交换约定的基础,否则将不可避免出现毁约而破坏商品交换,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受阻。例如,社会上出现的“强买强卖”就是无视约定并缺乏约束的现象。

从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效率也可视为商品交换的闭合循环速度,闭合循环中每个节点的商品生成和消费的程度制约社会经济发达和财富积累的程度。通俗地说,社会的经济闭环结构也就是“你来我往”而非“有去无回”的商品交换,单个环节商品的高昂成本将限制全社会的财富积累。社会总体财富维系与增长,也必须依靠完整闭环的商品交换链。闭环链的薄弱节点不仅限制社会财富,而破坏闭环链会导致社会财富崩塌,尤其是只消耗使用价值却无助于促进商品生成和交换者,有如病毒和癌细胞损害机体那样,将耗竭社会财富储备。

在遵纪守法的自由经济体系中,商品形成基于公开竞争,商品交换基于供求双方的约定价格,价格就是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比值。约定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生成的经济效率,也取决于社会中的供求关系。供过于求的商品会诱发更低的交换价格,而供不应求的商品会导致更高的交换价格。另一方面,供过于求将诱发减少此类商品的生成,而供不应求则将诱发增加此类商品的生成,同时,个体追求财富促进手段创新所导致的更高经济效率也会提高供应、诱发竞争抑制和降低交换价格,因此其商品价格处于持续动态的优化中。其经济风险由商品生产者承担,经济效益也依法属于商品生产者。这种动态市场调整具有动态随机特征,个体平等参与商品生成与交换,被经济效率最大化原则所驱动,受繁复的法律条文与执法程序所制约和保护,其结果就是最终趋向于供求平衡、商品价格稳定在低水平。商品交换价格常与商品的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即生产效率越高则商品价格越低;也与商品的供求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即越是共过于求则商品价格也越低。在法治社会的自由经济体系中,提升效率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驱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劳动交换比值就是财富增长的基础。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也是货币贬值的内在动力(见拙作《货币是个啥》)。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法治的社会环境是自由经济体系运行的关键基础,公正的法律一旦失效,自由经济结构会很快解体,转变成垄断的非自由经济体系。

在垄断的非自由经济体系中,商品形成基于官方机构调控,商品交换基于使用价值分配,并不动态反映商品之间交换比值。供求关系和商品生成取决于权力控制的经济部门,商品价格缺乏供求双方的约定谈判,而是由经济部门在商品分配中制定,并由控制部门监管实施。控制部门在初始阶段会参考经济效率均值来制定商品价格,并完全控制商品生成手段。商品生成与价格可以长期停留在稳定状态,经济发展也就相应处于停滞状态。当商品供求关系无论任何缘故发生变化,价格僵固而难以动态跟随和适应,常出现商品价格被强制性定高或定低,并会导致供求不匹配(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发生:罕见因“计划外生产转型”而出现共过于求,常见因“民众对使用价值永无止境的追求”而出现供不应求,结果往往就是价格稳定但缺乏商品,或过度生成而产生浪费。垄断经济体系倾向于阻碍商品自由生产和交换,使得普遍人群的使用价值降低,但权力支配者享受使用价值却因自我策划与优化而被放大了,因此具有收益私有化、成本社会化、风险全民化特征。由于变更经济效率会破坏预定的价格链条,权力部门会阻止自由经济行为包括竞争性生产与流通,自发随机出现的创新手段不会被鼓励,但在垄断结构内部仍会在形式上鼓励创新高效率手段以获取更大利益,效率提高后交换价格则因垄断仍可得以维持,只不过创新成果无法成为被保护的个体财富而难以实现。根据哈耶克,机构愈控制经济则社会经济效率愈低

在混合经济体系中,非自由经济体系与自由经济体系的交换仍会服从自由经济结构的约定比例,而不是自己设立的分配比例,但可通过税负比例来调节交换比值和封闭环境来保持控制。由于自由经济体系倾向于以更高经济效率生成商品,对应于非自由经济体系的交换比值会有更高溢价,使得非自由经济体系的商品生成被抑制。另一方面,非自由经济体系的低商品生成效率,使得交换获取的使用价值处于低水平,意味着这类体系中的生命体价值也更低。将高效率手段与低劳动成本相结合,是混合经济社会中商品交换的自发演变形式,将产生最大经济效率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不过,这种高经济效率是基于自由经济体系的创新技术手段和非自由经济体系的低做功成本,需要依靠行政权力阻止自由经济行为(公平竞争的生产与流通、随机创新高效率手段)在非自由经济体系扩散。另一方面,这样一种远离平衡的经济结构,会被这几个因素破坏:1)商品交换导致体系趋同,劳动成本趋同(升高)、生产效率趋同(升高);2)利益纠纷裁决或执行缺乏透明有效性并偏离原始协议;3)高效率手段创造者无法获得预期利益兑现。

总结

经济的最基本规律就是遵循效益成本原则和自由交换原则,促使个人把握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大。任何降低效益成本比值的结果都必然会降低普遍个人的使用价值支配能力或社会的使用价值推广程度。许多因素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包括资源不足、渠道不足、信息不足、能力不足、分配不足等。在特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境被人为剥夺条件下,逆整体社会效益成本的行为可暂时提高局部财富运营程度或个人价值支配能力,但终将以降低社会经济总量为结局,正如木桶装水总量受最短木板的制约。可持续效益成本最大化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于,普遍遵守公正独立的社会规则以维护所有合法产权,才能使商品生成与交换长久处于高效率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