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谈,北宋繁华外表下,暗藏的社会危机

东京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张择端以清明时节的汴梁城为主角,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面貌: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东京梦华录》)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其中涉及的人物有500多人,驴牛马等各类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二十多件。(数据参考故宫博物院公布的信息)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所描绘的信息之广、内容之细致可以看出,张择端对于能够生活在汴梁这样一个“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的国际大都市中,他的内心是相当自豪的。

正因为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张择端向宋徽宗赵佶呈上这幅《清明上河图》,其目的不单单是获得皇帝的赏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通过画作隐晦“劝谏”宋徽宗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从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大角度,来探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所暴露出的十大危机背后,隐藏着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配图】

一、《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隐藏的信息

1、《清明上河图》中的十大危局

北宋的汴梁(开封)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它们与东西向的横街、南北向的直街相连,共同编织起了汴梁的街道网络。

同唐朝相比,宋朝的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划分已经被打破,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街道上,酒楼、住宅区、面馆、肉铺、胭脂铺、茶坊等具备不同功能的建筑连成了一片,这也直观的展示出宋徽宗时期汴梁城的经济已经相当繁华。

但就是在这些繁华之中,却又暗含着张择端针对当时的局势,点出的十大社会隐患:党争激烈、冗官、朝廷不重视官粮储备、望火楼缺少值班人、税收严苛、闹市中酒堆积如山、荒废的门禁、考生沉迷道学、田地改制过于频繁、士卒惰政

【北宋末年开封府布局图】

2、汴京郊外的惊马

《清明上河图》全幅画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景色;汴河、市桥、以及两岸的街市;汴梁城内的街市

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低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的分布在稀疏的树丛之中。

稀疏的树丛前,是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在这条田间小路上有一老一少,正牵着五头背着木炭的毛驴,朝着汴梁城的方向走去。

顺着小路往前,迎面而来的是一群踏春归来声势浩大的队伍,队伍的开头有三个马夫正在追赶惊马,轿夫担着轿子缓缓跟在马夫的身后,轿子后面则是挑着野鸡的仆人们。

注:当时清明狩猎是被禁止的。

仆人追着的惊马引起了蝴蝶效应,它的出现,让路旁的行人,食品摊前的黑驴、食客都本能的做出了闪避的动作。张择端用这种静态的画面,结合人物、动物的反应,营造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惊马惊人的场景。

【惊马惊驴】

这个画面是《清明上河图》的起始部分,此处,张择端用“惊马”为整幅画卷埋下了平静的风俗画面中隐藏着社会危机的心理【暗示】。

3、汴河两岸的“热闹”

从惊马处继续往前走,直到汴京城门前,这段以汴河两岸集市为主的画面,出现了五处很有意思的画面。

(1)望火楼空无一人,预示着城市防火安保工作的松懈;

(2)粮商从船家处收购新到的粮食,囤积到自己的粮仓,此处却不见官船;

(3)书童推着写满大字的书屏出城丢弃;

(4)一艘大船即将撞上桥梁,桥上却站满了行人,其中还有骑着大马、坐着轿子的人在争夺过桥的路;

(5)通行的道路两旁挤满了摊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不便通行。

【囤积官粮】

望火楼的出现,源自古代木质房屋很容易出现一家失火,造成一条街都烧起来的情况发生,为了预防这种局面,古人便专门制定了望楼制度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火灾:

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馀人,及有救火家事……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东京梦华录》)

而从《清明上河图》呈现的画面来看,应当驻扎的军兵已不见踪影,望楼上也没人值守了。

望火楼旁,是商船停靠的码头,码头上有船家正在和商人交易粮食,员工们也正为搬运粮食忙碌着。

与商人的员工正在积极往私仓搬运粮食相对的是,汴河沿岸却不见官船、督粮官。

丰收时储粮,灾荒时才能平安度过的思想,是古人总结出来应对自然灾害的极为重要的生存法则,《帝苑·务农》便说:“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

对于一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而言,宋朝忽视官粮储备这件事,其实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狭路相逢】

书童推着写满大字的书屏这件事,则直接指向蔡京得势后,掀起的烧毁苏轼、黄庭坚墨迹的“新旧党争”。

《春渚纪闻》记载:先生(指东坡先生)翰墨之妙,既经崇宁大观,焚毁之余,人间所藏盖一二数也。至宣和间内府复加搜访,一纸定值万钱。

4、汴京集市的酒店、书生、禁军

穿过大桥往汴梁城去时,途中我们可以看到驿站前本应忙碌着送信的士卒正东倒西歪,躺在驿站门前闲聊。

再往前走,则是汴梁城城门口了,定睛看去,北宋首都这种京畿重地,城门前不仅没有人驻守,楼上负责值守的更夫更是将目光移向了城门旁的集市中。

洞开的城门前,是一位仆人正在为主人杀羊祭道,以此祈求即将远行的文士能够一路平安。

【酒山】

进入城门后,最醒目的地方,便是“孙家正店”(酒楼)。

注:正店是官方允许的在“酒类”专卖制度下,可以自酿、零售酒的商店,汴梁城中只有七十二家获得资格的正店。】

正店门前是穿着暴露,打扮艳丽的卖酒女郎,正在招揽往来的行人。

正店旁本应是驻扎着消防人员的军巡铺屋,也被改成了军酒转运处,细细看去,转运处还有禁军正在从正店后院堆积的酒山中搬运好酒

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此时的汴梁城,嗜酒之风似乎已经非常严重了。

路过正店后,一路向前,街道两旁林立的招牌上,随处可见诸如“王家罗锦匹帛铺”、“刘家上色沉檀栋香”、“刘三叔精装字画”、“孙羊店”“曹家小筑”“久住王员外家”这类极具特色的店铺名。

在众多店铺中,"解"字铺外显得给外热闹,放眼望去,只见老板跟前,早已站满了前来汴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

【算命求前程】

如其名,“解”字铺是一家负责算命的店铺,这群考生想通过算命来探求自己的前程,与他们相对的,是隔壁旅店中认真学习的书生。

【寒窗苦读的书生】

这一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了因“道君皇帝”宋徽宗推崇道教,引起的民间过度跟风现象。

接下来,我们从政治、经济和外交角度,谈谈《清明上河图》中这一连串危机出现的根源。

二、从政治、经济和外交角度,谈《清明上河图》背后宋王朝的困局

谈一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认真思考,只有把握住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我们才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拨开迷雾,理清时代发展的脉络

1、政治上

宋徽宗继位之初,有意学习父兄“绍圣绍述”,他在延和殿召见蔡京时,对他推心置腹:"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

蔡京闻言:京顿首谢,愿尽死。(《宋史》)

蔡京得势后,假借"绍述"的名义,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他接连颁布了五条政策:

①培植党羽,把控朝政

《宋史》:以其党吴居厚、王汉之十余人为僚属,取政事之大者。

②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

《宋史》:如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尹牧,每一事以三人主之。凡所设施,皆由是出。

③废元祐皇后,让她重回瑶华宫做女道士,加赐她为“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宋史》:用冯澥、钱遹之议,复废元祐皇后。

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让州县效仿太学使用王安石推行的三舍法招揽人才,并且在汴梁城南建立辟雍(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也属于学宫),作为太学的外宫,用来招待来自全国四方的文人

《宋史》:罢科举法,令州县悉仿太学三舍考选,建辟雍外学于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注:三舍取士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舍,学生依据才学和出身被选入太学读书,他们要在一定年限内达到相应的成绩,便可以完成从外舍到内舍、上舍的晋升。最后,成绩优异的学生便可以授予官职。】

重新启用方田法,并且废除旧的盐钞法

《宋史》:推方田于天下。榷江、淮七路茶,官自为市。尽更盐钞法,凡旧钞皆弗用,富商巨贾尝赍持数十万缗,一旦化为流丐,甚者至赴水及缢死。

【注,《宋史·食货志上二》记载方田法:“ 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配图】

蔡京在任职期间,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像《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书童烧毁苏轼、黄庭坚作品之事,只是他做过的错事之一。

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蔡京为其采办的“花石纲”,尤为损害民众的利益。

花石纲是为宋徽宗运送东南花石船只的名称特指,其中十艘船为一纲,《宋史》评价花石纲对百姓的影响的话语很犀利:“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

同梁山宋江起义齐名的方腊起义,便是源自于“会花石纲之扰,遂因民不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注: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发生在宋徽宗在位期间。】

2、经济上

关于宋徽宗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两方面。

谈古代的农业,主要就是田地的所有制和针对田地的税收政策两个话题,在宋徽宗时期,田地政策有蔡京推行的方田法和宦官杨戬设立的稻田务

稻田务原本是管理官稻田的机构,是国家负责粮食储备和防止土地兼并设立的一道针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防线,杨戬却将其当成了自己捞钱谋私利的手段。

本来稻田务针对的只是宋朝的公田和无主的荒田,但杨戬认为这样没法做出什么功绩,他便命人去百姓家里强行索要田契,只要超过了田契中登记的额度,就一律划归公田。

除此之外,他还将“废堤、弃堰、荒山、退滩及大河淤流之处”这些没法耕种的地方,也划入公田,然后按照每户人家分配多少额度的形式,强行要求民众“租赁”。

这种非自愿的租赁需要交纳的赋租额度很高,“一邑率于常赋外增租钱至十余万缗”,并且,哪怕遭受了水旱灾害,田地没法耕种,民众也必须要交纳这笔费用。

济州、郓州百姓以打渔为生,本不靠种植田地,杨戬也找了个“租船”的名义,强行让渔民交纳租船钱。

《宋史》:有胥吏杜公才者献策于戬,立法索民田契……筑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一邑率于常赋外增租钱至十余万缗,水旱蠲税,此不得免。

【重税】

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时期,蔡京为了讨好皇帝,以及满足自己的私利,他对皇帝说:不必拘泥规矩,应当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宋史》)

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他和蔡京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目的,巧立税目“沿汴州县创增镇栅以牟税利”“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

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张择端看出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迟早会影响国家安定,他便在《清明上河图》中,以图画的形式告诫君王要注意这些隐患。

3、外交

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

1111年,童贯在出使辽国的时候,遇到了生活在辽国领地内的汉族人马植,马植对童贯说:我有一计,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你要听吗?

童贯突然听到有人说可以完成宋朝皇帝想了近百年的事情,当即便将马植带回了开封,马植给宋徽宗上书:女真恨辽人切骨,若迁使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约攻辽,兴国可图也。(《钦定续通志》)

宋徽宗根据马植提供的策略,宋朝和金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两国之间确立了以瓜分辽国为目标的海上盟约。

按照盟约规定:金国攻击辽国上京和中京,宋朝攻击辽国西京和南京。事成之后,宋朝将澶渊之盟中承诺的岁币给金国,作为换取燕云十六州的代价

谁料,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金国在攻占辽中京和上京后,宋朝却在两次攻打辽南京的行动中都失利了,最后,辽南京还是由金军借道攻下。

因为这件事,金主令宗望及富吉等斥责赵良嗣出兵不利,并将原本许诺的燕云十六州改为了六州:“今更不论夹攻元约,特与燕京六州、二十四县汉地、汉民。”

赵良嗣很气愤:“元约山前、山后十七州,今乃如此,信义安在?”(《续资治通鉴》)

两国合约瓜分辽国的行动,便这样不欢而散,而且原先约定的燕云十六州变为六州不说,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燕京每年所出税利五六分中只算一分计钱一百万贯。(《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

当宋徽宗付出巨大代价,拿到六州之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傻眼了,这六州竟然成了空城,钱财、百姓都被金国带走了。

《续资治通鉴》记载:庚子,童贯、蔡攸入燕山府。燕之金帛、子女、职官、民户,为金人席卷而东,损岁币数百万,所得者空城而已

【图片仅供参考】

这次失败的外交结盟,带给宋王朝的打击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宋王朝虽然少了辽国这样一个敌人,但正因此宋金两国边境也直接交界了,此后宋朝将直面来自金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宋朝两次对辽作战失败,也让金国意识到宋朝繁华外表下,其实并不是那么强大。

总结

宋朝是一个商业、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朝流通的商品价值约为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这在同时代的各大文明中,都属于数一数二的存在。

但宋朝的君王们在“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忽视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最终导致宋朝在和邻国的竞争中落入下风。

《清明上河图》以惊马拉开了整幅画卷的序幕,又以禁军拉酒的马车在闹市中横冲直撞作为收尾,含蓄的向宋徽宗点明了当时宋王朝繁华表象下,其实早已暗藏着各种社会危机。

令人惋惜的是,宋徽宗并没有接受张择端的劝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徽宗时期才会发生靖康之变这样的悲剧事件。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宋史》

【2】 余辉著《隐忧与曲谏》

【3】故宫博物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4】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5】《东京梦华录》

【6】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清明上河图》谈,北宋繁华外表下,暗藏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