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思维工具,减少纠结?

霖霖毕业后,回到了陕西县城老家,成为了公立小学的英语老师。

这两年她积极学习,从零基础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老师,也是亲戚们心中骄傲的“体面人”。

有几个闺蜜在上海打拼,经常“怂恿”她来寻找机遇。

“以你的能力,赶紧来打拼,虽让你温水煮青蛙,你能饶过自己?”

她犹豫了小半年,和爸妈商量,俩人差点没把她给骂哭。

“咱要背景没背景,脑子进水了吗?找男朋友才是正事。”

霖霖的纠结,身边比比皆是。

生活本身,就是没有泾渭分明选项的选择题。

考研还是先就业?

是回老家还是呆在大城市?

选创业公司还是外企?

如果你两个都想要,这就产生了双趋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

当一个人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同等吸引力的目标,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碰到利益得失重大的冲突,容易犹豫不决;在做出选择决定之后,满足了的动机强度降低,未满足的动机则强度提高。

比如你选了去上海,可能怀念家乡惬意的小日子;在老家工作,又觉得丧失了在大城市的发展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暂时会不得安静,在纠结中做出选择。

在决策时,我们基本上依靠的是大脑中的经验、知识背景以及逻辑分析,以及周围环境的群体建议。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可能掉进去一个隐形的坑,叫做智力陷阱。

因为我们是基于之前的经验判断,来对现在和未来去做出选择,所以很有可能带来隐形的认知偏差,是自我意识不到的。

比起拍脑袋做决定,拥有系统的思维工具,就像一副眼镜,可以帮我们看的更清晰,矫正直觉偏差,升级思维方式。

思维大咖爱德华.德博诺博士认为,大脑才是人类最根本的资源,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和系统训练。

他把智商比喻成汽车的发动机,知识是燃油,思维能力比喻为驾驶的司机。所以,即使你有一辆法拉利,可是驾驶技术很糟糕,这就很难过了。 

他在著作《六顶思考帽》中,把隐形的思维显形化,用帽子和六种不同的颜色,来比喻思考的状态。

从脑科学角度来看,帽子的视觉化联想,符合大脑生理规律。大脑具备图优模式,会优先处理图形图像信息。

思考帽的六种颜色分别是蓝色、白色、红色、黄色、黑色和绿色。

蓝色联想到大海,触发思维的控制和管理;

白色联想到白纸,触发信息和倾听;

红色联想热血火焰,触发感觉直觉和情绪;

黄色联想到阳光,黄金,土壤,深入思考价值好处;

黑色联想到困难、风险,让人警惕和评估挑战,不足;

绿色联想到生长、希望、触发新的观点 

六顶思考帽的应用,有两个关键词:“分离思维”,把大脑中的千头万绪从六个维度分离;“平行思考”,想象几条平行线,它是不相交的;相交意味着对抗和冲突,而平行意味着思维不混乱,同一时间在同一个维度集中思考,有意识地拓宽思维的广度。

对于霖霖来说,父母和闺蜜的声音都有道理,但都不是她内心的精神电台发出来的。

霖霖决心重新梳理困境。

她先带上蓝色思考帽聚焦,核心命题是“是否要去大城市职业发展?”。

接下来,她带上了白色思考帽,聚焦信息的维度,列出清晰的信息图,首先是现有工作情况,包括岗位薪酬、发展规划、学习机会,和需要了解的信息、未知信息,包括上海的K12教育行情调研等系列内容。

 随即,她带上了黄色思考帽,着眼于发展的价值,比如会接触到哪些优质的学习资源,有哪些上升渠道;再带上黑色思考帽看到风险,比如生活成本陡然升高,通勤时间长,短期之内很难有稳定感。

之后,霖霖通过创新帽,即绿色思考帽来思考,如何解决风险问题,和有创意地探索,比如参加感兴趣的学习小组,了解理财常识;发展几年,再到离家乡更近的省会求职或创业;父母不放心的话,可以隔一段时间看望他们。

这时候,霖霖再带上象征直觉的红色思考帽。

这顶帽子无需解释,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我们经常在做理性决策时忽略和压抑内心的感受,而实际上重大抉择中,真实的情感是占有很大分量的。如果被刻意抑制,反而会导致事情负面发展。

霖霖的感受是,她内心有倾向尝试新的挑战,趁着年轻多沉淀。

最终,她带上代表管理的蓝色思考帽,做出决定,尊重自我的内在选择,充分调研上海的教育行情后,和家人充分沟通信息,投递简历和通过面试,在一家蓬勃发展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始了新的发展,半年内从基层老师迅速成长为主管。

辞去了县城稳定的教职工作,背负着亲戚们不解的目光,霖霖却不再患得患失。她也在上海结识了来自家乡的同行,想邀请她几年后,回家乡合开商业培训学校。


亚伯拉罕. 林肯说过:“给我8个小时的时间砍下一棵树,我会用6个小时磨砺斧头。”

真正能让我们摆脱职场负循环的,不是不加思考的忙碌,而是能够站在时间的维度中,看到长远的价值, 通过科学的思维工具,做好规划。

个人选择无关对错,因人而异。

而对个人而言,思维最大的痛点,是陷入混乱和纠结。

思维工具的本质,是在训练系统思维的能力,像初学游泳、开车一样,每一个动作慢慢熟练以后,就会内化成思维肌肉,自然就会得出更有效的思考方案。

电影《教父》有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看透事物本质”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思维的质量,决定了未来的质量。

比起使用蛮力,有系统方法论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选择时少走弯路,让生活更简化。

------------------------

作者:Melody曾婷,俩娃妈,思维教练,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自我成长领域。

微信公号“女性成长思维”。文章发布于千余家在线平台,如人民日报夜读、读者、作家导刊、家庭、中国教育研究等。一对一咨询Wechat:37035772。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利用思维工具,减少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