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习惯 培养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第81页,孙云晓 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 25.00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养成习惯不容易,习惯养成了要更改尤其难,所以在最初必须注意,要使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叶圣陶教育名篇》第71页,总主编张圣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5次印刷 定价:17.80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为了使习惯牢固地建立起来,就需要时间,就像播种在田里的种子的生长需要时间一样,因而如果教育者急于牢固地建立起习惯和技巧,他可能反而使习惯完全建立不起来(《乌申斯基教育文选》,第163页,郑文樾 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3次印刷,定价:28.30元)。
——(俄罗斯杰出教育家)乌申斯基
习惯是一个既严厉而又不可靠的女教师。在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中,她使我们接受了她的基本观点和权威。随着时间的缓慢推移,这些观点、行为也在我们的头脑和行为中扎根落户。这时,她狂暴的面孔毕露,并时常表现出不可抗拒性,使我们不敢正视。我们看到她随处对自然规律施加压力。习惯是世界上最有效的老师(《中世纪教育文选》第446页,吴元训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年1月第2次印刷,定价:45.00元)。
——(中世纪法国教育改革家)蒙田
曾记得多年前读过的一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穷,觉得自己的命运很不幸,他想改变这一困窘的境地,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于是他决定卜上一卦,他来到一个占卜的卦摊前。向卦师诉说了自己不济的经济状况,希望卦师为自己指点今后人生的财运,卦师问了他的生辰八字后,又问他贵庚。他回答说:“今年整四十岁了。”卦师想了一会儿,于是卦师告诉他:“以后就好了。”这个人一听这话非常高兴,忙不迭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后的人生会有好的转机?”卦师慢条斯理的回答道:“不,以后你就习惯了。”
卦师完整的回答或许是:多少年了你都安于现状,已经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习惯,习惯了过贫穷的生活,自然没有财运可言,从而逐渐习惯这样的人生。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是幸福的、风光的、富贵的、显达的······还是不幸的、贫穷的、坎坷的、艰难的、平庸的······关键在于拥有怎样的习惯。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们常说:青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更容易演化为根深蒂固的习惯。蔡元培说“习惯者,第二之天性也。”
重温笑话,或许卦师深谙拥有财富之奥秘: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除了继承而得的因素外,就要依靠自己勤奋、不懈、智慧的开拓,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呢?而这个贫穷的人没有养成勤劳、奋斗的习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习惯,乃至本性的一部分,最终就会习惯贫穷,在贫穷中了此残生。当然,那种“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说法在今天有不合时宜之嫌了。那种“该你富拾到白纸变成布,该你穷拾到黄金变成铜”是古代文人从小说中演绎而来,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人要是渴望和不理想、不满意的命运抗争,需要拥有更多的好习惯。好习惯是赢得灿烂人生的筹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习惯决定了人生。但是这个道理还没有被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因此不如意时往往怨天尤人,抱怨命苦,天不佑人,命运不济,乃至怀才不遇。不良的习惯才是造成不幸命运的始作俑者。
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和天赋因素相关外,还与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想在学习中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成绩,需要培养和拥有更多的好习惯。在学习中拥有的好习惯越多,越稳定,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除了富有天资外,就是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为取得优秀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书写认真的习惯,爱动脑筋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刻苦勤奋的习惯、知错必改的习惯······
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可以从反思和盘点学习习惯开始,并积极培养更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并非那么容易,除了依靠自己加强对自己的教育和约束外,还要有外力的监督和推动。事实上,老师和父母并没有少嘱咐和要求,贪玩、懒惰、追求自由的本性抵消了外力,阻碍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培养克服弱点的毅力,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养成新的好习惯。的确,如果依靠自己来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因为突然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或行为会产生阵痛,让自己“不习惯”,况且要培养的新习惯和本性有抵牾,不乐意接受。似乎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更感到自然,容易成为 “习惯”。
习惯构成了整个人生
纵观每个人的一生,不难发现,一个人的一生由不同的习惯构成,正是这些习惯瓜分、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全部光阴。
一个人的生活有不同的习惯组成。或者说一个人多种习惯兼而有之。比如嗜烟、酗酒的习惯。比如有“垒长城”的习惯,有串门的习惯,有独处的习惯,有爱劳动的习惯,有讲卫生的习惯,有爱读书的习惯,有熬夜的习惯,上网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睡懒觉的习惯······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活动一般都是从黎明开始,到晚上熄灯就寝结束。在一日的光阴里,每一种习惯都在瓜分、占用有限的时间,而且不同的习惯对人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这就有了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好的习惯使人受益,坏的习惯使人受损。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度过的。一个人一生当中挥霍的时间太多,相应地取得的成就或作为就会太少。同理,作为学生上学期间学习习惯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也关乎着今后人生的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习惯,而且一直不加以改变,好的学习成绩就失去了条件或保证。作为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之所以“好”是因为有“好”习惯在发挥着作用。如果学习不够优秀,不妨在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反思,盘点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习惯不同人生就不同
习惯不同,人生就不同。是形形色色的习惯,构成了千差万别、充满喜怒哀乐的人生。或者人生的沉浮均和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英国的牛顿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科学家,他从苹果落地发现地球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或许会有新的启示。
5月的乌尔索普村(牛顿的诞生地),宁静祥和,微风阵阵吹过,带来淡淡的花香,让人不由得沉醉。任凭外面的鼠疫传染得如何凶猛,乌尔索普村还是一样的宁静,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正是这样的环境,给牛顿的思考与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这个晚上,他又来到庄园的小亭子里。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悬挂空中,非常漂亮。但牛顿关心的却不是这个,他想起小时候为了看到月球的真实表面,他还在校长办公室门口等候了有一下午。现在的他,却在思考关于月亮运行的问题了。
众所周知,月亮是绕着地球转动的,牛顿想知道的是,月亮为什么绕着地球转动呢?它为什么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轨道,而是一直这样旋转?根据自己发现的运动定律推断,如果有什么力量改变了月亮的运动方式,那么月亮还会不会围绕地球继续转动下去呢?
牛顿抬头看着月亮,思索着这些问题,却久久得不到答案。
第二天一早,家里人都起床了,牛顿也起来了,虽然他已经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但他还是希望能帮助家里做点什么事情。
弟弟和汉姆要去集市卖水果,牛顿家自己栽种的苹果已经获得了今年的第一批果实,要赶紧趁着新鲜卖个好价钱。妹妹和妈妈要去地里播撒土豆种子,人手都已经足够,并不需要牛顿帮什么忙。
吃过早点,牛顿拿上一本书,来到了自家的苹果庄园。大部分可以吃的果实已经被采摘,还剩下的都是些尚未成熟的青涩果子,还要等上几周才行。牛顿找了一棵最为茂盛的苹果树,坐了下来。翻开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上面对于行星的描述让牛顿着迷,这不正与自己思考的问题相吻合吗?牛顿饶有兴致地看起来。
突然,艾萨克感觉肩膀上被重重敲了一下,他赶紧回头一看,一个青涩的苹果落在了他身边。牛顿将这个苹果拾起抓在手里。这是个尚未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会落下地来呢?或许是调皮的鸟儿在树枝间游戏,将这个苹果碰下来了也未可知。
牛顿端详着这个苹果,这圆圆的模样和肉眼看到的月亮是如此地相似。顿时,一个新的问题在牛顿脑海中产生了:为什么这个苹果要往地上掉落呢?
月球、苹果和地球在他的脑海之中被想象成两个点与一个面的景象:月球是一个点、苹果是一个点,而地球则是一个面。虽然这两个点距离地球这个面的长度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非但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动,苹果也同样往地球上掉落,这其中的原因是否一样呢?
牛顿又想到,无论手里拿着什么,只要将手放开,苹果都会往地上掉。前人的研究已经表明,地球是圆形的,假如拿一个球来做试验,无论是在这个球面的任何一个地方掉落东西,这东西都会随着弧形的球面往下滑落,为什么在地球上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牛顿立即赶回家,翻看所有相关方面的书籍。他发现无论什么东西,不管你将它抛得多么高,它最终都会落到地球的表面上。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上帝使得一切拥有如此规则吗?牛顿虽然是基督徒,但他似乎并不相信这是由上帝来主宰的,而且在这个年代,神学上对很多问题的结论慢慢地被自然科学一一打破,牛顿也坚信很多问题是可以 从科学角度来解释的。
而他现在发现的这个问题,让他不由得想起了磁铁,磁铁对于所有铁制的东西都是可以吸引的,当然,越大的磁铁吸附力越强。想到这里,牛顿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地球除了是弧形的以外,是否还是一个万能磁铁呢?这个万能磁铁的意思是,什么东西都能被地球吸引,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吸引着它,而月球绕着太阳不停运转,从不偏离轨道也是因为地球对它有吸引力。如此说来,任何一颗围绕地球运转的星球都是被地球的吸引力吸附住啦?
牛顿得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结论,但他还是不敢确定。因为凡事只有通过试验论证了它的正确,才能称之为真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论证,牛顿终于可以确定地球对物体是有吸引力的,这个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本身质量的大小。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地球的这个吸引力将月球也吸引在了身边,那么人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受这种引力的作用。人们一度认为天圆地方,后来地球被证实是弧形的,那么人为何能置身球面而不往下掉呢?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现象应该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现在的科学表明月球上不存在万有引力,宇航员在月球上完全处于失重状态,如此看来,地球具有万有引力,无疑是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提供了栖息的空间,如果地球没有万有引力,人类是否能得以生存在地球之上?或许这仍然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而牛顿以一个小小的苹果为钥匙,打开了探索自然秘密的大门,这与他平时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任何事物都不顺偶然发生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个最好的例子!(《牛顿的故事》,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王艳娥 主编2010年3月第1次印刷))
艾萨克·牛顿是个早产儿,在他出生之前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时他的母亲汉娜改嫁他乡,从此跟着外婆生活。牛顿爱问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难倒他的外婆。他的外婆非常宽厚,牛顿爱问问题的天赋得到了外婆的精心呵护,为此形成了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科学成就无不与此有关。我们再来重申一下,艾萨克·牛顿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擘,和他养成的爱问、爱思考、爱研究的习惯密切相关。
或许同学们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国作家莫言在童年时代就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他的童年是在饥荒中度过的,经常饿肚子,肚子像个大水罐子似的,有着以煤为“美味”的悲惨经历。书籍更是稀缺,不用说看书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只要能有机会接触到的书他都会认真的读。一本字典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谁家有书,为了能大饱眼福,他就主动为人家义务推磨作为交换,他“出力”,人家“出书”。正是这种阅读的习惯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为他以后从事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没有外力推动的作用下,他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是非常幸运的。以后走上创作的道路正是得益于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和积累。
有的习惯是自发养成的,有的习惯是在外力推动下形成的。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往往和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会羡慕那些天之骄子,他们考入了心仪的大学,但他们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天之骄子的命运,还应该想到他们在学生时代养成勤奋好学、观察思考等等的好习惯。正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了成绩的优秀,最终成就了他们天之骄子的美誉。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习惯是有惯性的。
或许有人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觉得习惯的力量根本没有那么大。如果留心观察一下周围人的习惯表现,就会发现习惯的力量有时候很难抗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习惯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和父母均苦口婆心、乃至喋喋不休的要求:学习要努力、勤奋,下劲,用功,甚至用金钱刺激等等,并言词谆谆的告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并没有把这些恳切的言辞转化为自己的实际习惯。原因就在于原来习惯的根深蒂固,人性的弱点坚如磐石。严重阻碍了好习惯的养成。人的本性有懒惰、贪图享受、追求快乐、不愿意被他人命令、向往自由等等。正是在这些人性弱点的支配下,人逐渐自发养成了一些不太好的习惯,并排斥好习惯的养成。
贪图玩乐,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并不是认为努力学习不好。每个学生都知道努力学习是正确的,努力学习是父母所盼,也是老师所愿。人容易被坏习惯的力量俘虏,被坏习惯带来的快乐贿赂,学习兴趣被不良的外力 “糟蹋”。坏习惯和不良的外部力量形成的合力让不少的同学误入歧途。为数不少的学生往往成为坏习惯和不良环境的牺牲品,对此要么浑然不觉,要么不能自拔。
比如,有些学生有上网的习惯,因此心甘情愿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拱手送给网络,而不感到丝毫可惜。一旦某一天或几天没有上网就有一种失落和惆怅的感觉,于是在习惯力量支配下,想办法实现上网的愿望,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引诱更是难以自拔,由此巩固了上网的习惯。比如有些学生有作业马虎、潦草的习惯,老师的批评、父母的劝诫似乎都无济于事,也就是无法从原来养成的习惯中扭转过来。这难道不是证明习惯力量的强大吗?
刚接到一个新班时,发现有一位学生的字写得马虎、潦草,就要求他写认真、工整一些,不料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到考试时再认真写。”我“佩服”他的“高见”。告诉他:现在什么也不懂,难道等到考试时再懂吗?父母现在不挣钱,难道到用钱时再挣钱吗?他哑口无言。道理他是“懂了”,可是他写起潦草的字“轻车熟路”,因此总是走马虎、潦草的老路。我屡次三番的强调,他屡次我行我素。他不是故意和我作对,而是他自己都管不好自己握笔的那只手,潦草的动作形成了习惯。我希望用宽裕的作业时间促使他写字慢下来。效果不佳。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上醒目的一句话,即:以认真、工整光荣,以马虎、潦草为耻。效果仍然不理想。于是我在他作业本上写好开头做示范。他终于写得工整、认真了。可是不久,他又回到马虎、潦草的老路上。于是我感叹原来习惯的力量根深蒂固得势不可挡。
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不“正常”的习惯因为“习惯”了,最后就会成为“正常”的习惯,正所谓“少见多怪”、“见惯不惊”。
更重要的是,人养成坏习惯是非常容易的,而养成好习惯很难。这是因为养成坏习惯往往是非理性的,迎合了人性弱点的需要和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而养成好习惯需要和人的劣根性作斗争,并主动抵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人通常不乐意自找麻烦地“斗争”或“抵抗”。具体来说:一是对坏习惯造成的损失缺乏深思,觉得无关紧要,坏习惯用快乐麻痹了神经;二是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容易为坏习惯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即自圆其说;三是要改变原来的习惯轨迹需要克服潜伏在内心深处的惰性。
学习就是培养好习惯
对于学习成绩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习惯好不好来判断和回答。不排除由于聪明取得的好成绩,但是无论多么聪明的学生都需要好的学习习惯做支撑,是好的学习习惯让聪明有了用武之地。反之,一个聪明绝顶的学生因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仍然难以提高。也就是浪费了天资。
很多时候,学习成绩不佳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够好、不够多造成的。或许有人会问:智商平平的学生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吗?这还得从学习习惯说起。在学习中,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好习惯,学习成绩完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在目前社会背景下,又憨又傻的孩子极为罕见。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学校里之所以诞生那么多学习不够优秀、乃至厌学的学生,均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相关,当然也和学习愿望下降,学习兴趣丧失不无关系。学习兴趣下降,自然学习的动力不足。把学习视为负担,乃至苦役。
可以说:学习就是培养好习惯。宏观的说,远不止学习需要好习惯,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需要好习惯。比如勤洗手的习惯,是讲究卫生的表现,让身体受益;与人交往,有礼有节的习惯,让人际关系更和谐,促进了生活的幸福;遇事观察和爱思考的习惯,让我们的言行更加有的放矢,让生活少走弯路、错路······对于习惯的意义中国青少年教育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所以好习惯多多益善。好习惯越多距离优秀越近。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对自己不良习惯的纵容,所以人要和自己做斗争,以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培养更多的好习惯。
我们重申:学习就是培养好习惯。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是多种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学得更好,我们既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还要在课堂上培养爱动脑筋、勤思考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后要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还要积极培养书写工整、知错必改的习惯,以及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勤奋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的习惯等等。
有些同学对于坏习惯或者学习中暴露出的错误有一种无所谓的侥幸心理。正是有错不纠的迁就习惯导致学习问题积重难返。学习中有错必纠、坏习惯必纠是应当具有的习惯。总之,坏习惯让人受损,好习惯使人受益。要充分认识好习惯带来的收益,坏习惯造成的损失,这有利于我们对大脑进行正确的思想武装。
大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和自己养成的好习惯有关。比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有着知人善用、求贤若渴的习惯,之所以能够灭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成就他的霸业,和他的这种知人善用、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习惯密切相关。
比如我们所知道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出身贫寒,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南希染上乳毒病去世,但是林肯有着勤奋好学的习惯,继母的到来让林肯有了空闲的时间读书,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阅读了所能接触到的书籍,为以后的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假如林肯在年少时期有着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习惯,那么他后来的命运将会改写。这又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的佐证。
立身处世需要培养好习惯,学习更需要培养好习惯。而且好习惯的培养愈早愈好。一旦错过了培养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再培养就非常困难了。
好习惯需要自主培养
培养好习惯仅仅依靠外力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外力很难形成一个立体式的防范和监督网络。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总不能时刻的盯督着、催促着、指挥着。所以好习惯的养成还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改造和斗争。我们再来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努力,即使派一百个老师也无济于事。”一个人的成长不仅是知识量的简单积累和增加,还要把知识内化为成长所需要的能力。其中能力之一就是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的重要心理素质就是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不以喜好为取向。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来促进更多好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当中未必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乃至不屑为之的事情。但不喜欢乃至不屑不等于事情本身是错误的,只是态度或认识出了问题,也就是对事情的意义缺乏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就拿学习来说吧,一是过重的学习负担或学习中不会的问题会滋生一种逃避的心理;二是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潜意识引导着不由自主的远离正道,疏远和冷落学习,倾向于诱惑我们的事物。而喜欢的未必“正确”。要把正确的事转变为喜欢做的事,并养成习惯,这可以显示出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不仅仅是因为人会劳动和说话,还在于人是一种善于管束自我,善于通过学习改变自我,培养好习惯的动物。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区别归根结底还是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区别。
习惯容易受消极干扰
当你在做着正确的事情时,不可避免的遇到来自各种环境的干扰或诱惑,乃至打击,影响了好习惯的养成。而且这种情况存在的频率不在少数。比如正在学习或打算学习,电视、网络的吸引,环境的嘈杂,伙伴来访,父母分派家务等等。也就是说学习环境既存在有利于培养好习惯的外力,同时也存在不利于学习习惯养成的“不良势力”。
比如,对于学习我们投入的时间多了,父母担心累坏了,投入的学习时间少了,父母更是顾虑重重;还有你正在学习,父母让你中断去做什么家务;有时候你问父母学习中的问题,父母以各种理由推脱和敷衍,让你心存失望;你在学习,小伙伴找你出去玩耍,你又不好意思拒绝;在学校里老师不恰当的要求或对待反而造成伤害,比如负担过重,言词失当,得理不饶人;在班级里班风不好,学风较差,纪律混乱等等都会对我们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造成消极的干扰和破坏。但这都不应成为我们自暴自弃的原因。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面对不良的环境,需要提高抗挫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既然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我们就要 “我行我素”,抑或“固执”的心理态势。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固执,对于我们自己是执著,因为我们有着正确的、清晰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就是在做正确的事,保持努力学习的势头,养成努力的习惯就是在坚守学习信仰。伙伴的来访可以深表歉意的拒绝,嘈杂的环境可以提出抗议,理直气壮的表达自己的不满。父母的不合理吩咐可以加强沟通,交代的事情往后拖。老师的言词的失当可以用写书信的方式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相信老师大都是通情达理之人等等。
当然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熏染,比如读书无用、大学生就业难,内容丰富的网络的引诱等等,这些消极的外力均会使同学们移情别恋,动摇主动培养好习惯的信心。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受到来自社会不良观念的影响,让好习惯的养成功亏一篑,抑或半途而废。但是对自己需要养成的习惯要有一个清晰的预判,清楚地知道养成某种学习习惯还需要哪些努力。
人要用克制来装点自己。克制能彰显你的修养和智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自己学习生活的重心,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抗干扰能力,克制自己非理性的一面。
我们会看到在一个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学霸”,他们面对恶劣的学习环境竟然 “心止如水,无动于衷”,像泰山一样岿然不动,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忘我、勤奋学习精神和习惯可嘉,突出的抗干扰能力、学习的定力这些习惯更是让人钦佩。在学习中不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干扰和打击的习惯也是非常优秀的。如同郑燮笔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我们也不完全赞成这种近乎“疯狂”的做法。德、智、体多方面协调发展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更赞赏。
习惯具有“两面性”特征
这里学习习惯的“两面性”并非辩证法中好习惯中的坏处,坏习惯中的好处,而是习惯的稳定性的一面和习惯可塑性的一面。能够坚持一生的习惯不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正能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人少之又少。这说明了某种习惯未必能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更迭之中,一种习惯消失了,另一种习惯养成了,这就是习惯的此消彼长。某种习惯的养成与外部环境以及心理素质有关。
上面说到习惯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又有可塑性的一面。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一旦形成习惯,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会有规律的在某个时刻出现。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便是习惯的稳定性的一面。但是习惯也有变化的一面,一种习惯如果没有升级为爱好,那么这种习惯就有可能被别的习惯取而代之,“别的习惯”有可能是好习惯,也有可能是坏习惯。但是坏习惯很容易找上门来。习惯也具有可塑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人可以在外力和内力的双重作用下根除一些不好的习惯,主动养成好习惯。作为学生来说,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好习惯愈多,收益愈大。
上面的内容中提到,要想使一种良好的习惯具有稳定性,持久地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就要把习惯升华为一种爱好,这样才能使这种习惯稳固而持久地表现在学习生活中,让我们持续不断地受益。而要把某种习惯升华为一种爱好,就要深刻的认识某种习惯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深刻认识好习惯带来的好处。作为学生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需要把学习习惯主动的发展为一种爱好。比如,仅仅有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是不行的,多想一想老师和父母为什么这么迫切地要求我们养成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我们还要自己要求自己,深化对学习习惯的认识。比如,独立思考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观察的习惯、反思和总结的习惯等等,通过深化对这些习惯的认识逐渐养成习惯,并把习惯升华为爱好,然后从爱好中升级为理想。树立了远大理想就会义无反顾地坚定脚下的路,学习无论多么辛苦也会转化为一种享受。
有些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没有主动养成,甚至没有被动养成,即在父母或老师的逼迫下也没有养成。这是因为缺乏主动的学习精神,似乎自己是学习习惯的看客;再者就是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学习的动力;同时还是无法忍受学习内容的枯燥和单调;还有就是成了不良学习环境的俘虏,比如班风、学风不良,家庭环境不良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自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和迫切,有好习惯才有好成绩。
对于多种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迫切性、必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深思加深认识: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己的义务,是学习的需要,是分内之事;二是父母、老师是自己养成好习惯的坚强后盾和同盟军;三是努力学习的习惯是为了将来拥有更多竞争的筹码、更好的人生,为国家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把学习中的苦和累当做前进中的垫脚石,而非绊脚石;五是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努力学习无疑是正确的;六是学习不是给父母和老师看的,也不是为了表扬,而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成长和知识的增长,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七是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抢走。它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的依靠······当我们有了正确的、理性的认识时,就会引导学习的方向,使学习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观念是行为的向导。学习行为就是由学习观念支配着。总之,就是要把“要我学习”转变成“我要学习”。
同时还要主动根除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作斗争。自己身上有哪些需要克服的不良习惯需要自己反思和总结,然后尽力扬长避短。当培养的好习惯越多,那么学习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大。学习的“跑步前进”也就水到渠成了。
养成习惯要反复练习
孙云晓对话美国脑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时说:“您在谈规则教育时,提到了著名行为学家斯金纳的行为塑造理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10年的儿童少年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发现,根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派代表人物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可能初步成为一种习惯,90天的重复可能形成稳定的习惯。我们认为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可以为健康人格奠基。您是否认同?在您看来,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儿童是否特别重要?父母的习惯会不会遗传给孩子?”
约翰·梅迪纳认为:“我们都是习惯动物,但是习惯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学习。第一种是通过主动、直接的指导。父母创造规则并强制执行,直到孩子养成习惯。第二种是通过榜样,这是更被动,却更有力量的习惯养成方式。孩子是可怕的模仿者。如果您想养育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首先就要成为富有爱心
的父母。你无法帮助他们形成这样的习惯,但可以言传身教。(《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日第9版《环球周刊》)”
教育专家的话使我们明白,一是某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重复21天才能初具雏形,而某种行为形成稳定的习惯需要重复9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二是某种习惯的养成需要外力的推动,环境的积极营造,乃至榜样的熏陶。
父母没有制定规则,更没有强制执行,甚至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愿意积极的改变自己的现状,不妨把需要养成的习惯一一写下来,粘贴在床头,每天睡觉前看一看自己做到了多少,还有哪些差距,需要哪些努力。还可以养成学习有计划的习惯,通过完成学习计划来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积极主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养成自学的习惯。在学习中要学会独立自主,即由依赖老师、父母、他人逐渐发展为自立自强。
如果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规律,就会发现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多种日久天长形成的习惯。其中的好习惯由于没有得到巩固而消失。只是养成好习惯非一日之功,但是养成坏习惯却易如反掌。因为坏习惯迎合了我们人类的劣根性。就像一块土地,庄稼的生命力非常脆弱,需要精心的栽培,而野草的生命力却非常强大,有时候除草剂都无法让他们断子绝孙。明明是一块不毛之地,却是草木葳蕤。
习惯和本性有所不同
本性往往是天性,天性中不乏人性的弱点。天性也会变成“后性”。习惯与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习惯大多是后天养成的。俗话说:没有不吃腥的猫。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狗改不了吃屎。这是猫和狗的本性。所谓“青山易改本性难移”正是这个意思。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往往是占有欲、懒散、贪图享受、自私为己、争强好胜等等。在这些本性的引导下,往往会身不由己的形成许多不良习惯。在学习方面,也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中怕苦怕累,日久天长就会形成“又懒又滑”的习惯。不是学不会,实则是怕学习中的苦和累。人通过受教育可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和自己的劣根性作斗争,不断战胜和提高自我的过程。
本性往往很难改变,努力的全面崩溃会使某种本性携带终生。而习惯不然,习惯如果不发展为爱好很有可能是中道崩殂,被不良的习惯所替代。移情别恋是很常见的事。
积极培养快乐的感受
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下去,在学习行为中重复更长的时间,这就需要积极培养对某种行为的快乐感受。我们需要养成的某种学习习惯往往和原有的心理感受是不一致的。比如在学习中需要不怕累、不怕苦的习惯,但是这种习惯不会带来快乐的心理感受,因此非常容易放弃培养这种习惯而改弦易辙,在加上别的因素的干扰,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岌岌可危。怎么办?需要树立理想,即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积极改变自己,让自己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的,喜欢快乐,坚持快乐,当从某种习惯中感受到快乐的时候,就会乐意把某种习惯进行到底。所以每个学生都需要积极发现学习中的快乐。
心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要改变对问题角度的看法,完全可以实现在苦和累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会看都有些人的某种习惯觉得无聊得不可思议。其实那是我们眼中的无聊,在当事人眼里觉得很自然,甚至是快乐的。看看那些“学霸”吧,他们面对枯燥的题海并没有感到很苦,很累,而且是一种“享受”。苦和累也可以变成快乐的精神旅程。俗话说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半辈子。而怕苦通常指的就是学习中的苦。
树立远大理想
在远大理想的引领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成为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追求,并乐意克服学习路上的各种困难,甚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因为远大的理想是一种光明、辉煌的前景,犹如磁铁对身心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有了向心力,因此愿意为理想的实现宵衣旰食,鞠躬尽瘁。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他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因此为了实现心目中的远大理想养成了勤奋读书的习惯,不怕苦、不怕累。
实际情况是,现在不少学生由于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非常满足,已经习惯了安逸,害怕吃苦,因此容易丧失斗志,自然对那些又苦又累的学习要求是排斥的。如果说有理想的话,也就是在父母督促和强迫下下考入一所心仪的大学,这是对学习结果的定位,也窄化了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定位无可厚非,但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还要把父母的理想转化为子女的自觉追求。同学们,不要嫌父母对学习的絮叨。不厌其烦的絮叨也是一种强调。父母是最不会欺骗自己孩子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在学习中,也应当把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
努力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是一种能力。国家需要努力学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看看那些优秀的高等学府里,哪一个不是努力学习的学子呢?
同学们,通过以上内容的阅读,你们是否对习惯多了一份认识和理解呢?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父母养成更多好习惯。力争做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为以后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老师顺心,父母放心,自己欢心,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