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羡慕眼的流转

  《秋水》是《庄子》外篇之一,取开篇“秋水”二字命名,共有七个章节,讲了七个小故事,第一个是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第二个是夔蚿蛇风的对问,第三个是孔子遊匡的故事,第四个是公孙龙与魏牟的对话,第五个是“庄子钓于濮水——曳尾于涂中”之事,第六个是“惠子相梁”之事,第七个是“濠梁之辩”。其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占了全片的大半,七问七答,以此问答阐明主题——反其真,奠定了全篇的基础,以下六个故事都是围绕主题展开,亦是再次申明主旨。

图片发自App

《秋水》篇中这样描述“夔怜蚿”之事: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这个寓言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夔羡慕蚿多足,蚿羡慕蛇无足就能行走,蛇又羡慕风无形有力,风羡慕目,目羡慕心,物各有天性,顺其自然而动,夔、蚿、蛇、风、目、心各有自己的特性,就像蚿在回答夔时说:“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关键在于“动我天机”四字,如果靠有意识的操控,恐怕是很难配合好的。这里蕴含的应该是“人为不如天然”之意。

读这则寓言,感觉庄子没有写完,或者后人丢失了后半部分。第一段明明写着“风怜目,目怜心”,接下来去峨眉有解释风为何羡慕眼睛,眼睛为何羡慕心灵。或许是庄子故意为之,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领悟。

或许,风羡慕眼睛的可能是眼睛身形寄于此处,目光却流于彼处的自在。眼睛羡慕心在暗处,无需观照却能知道万物,神游期间。心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却能心游万物,纯然超越时空限制,心念所至,虽亿万光年的宇宙也不在话下,可谓“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人为不如自然,思虑不如直觉,多不如少,有不如无,物质不如精神。舍外在执着,乃能得心无挂碍之大自在。

“天机之所动”是关键句,“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字眼,冯友兰曾经概括出它的五种意义:一是物质之天, 二是主宰之天, 三是命运之天, 四是自然之天,五是理之天。 庄子的“天”有两层含一是指天地万物, 就是自然之天;二是指自然本然的状态, 就是无为, 自然而然的状态。庄子所谓的“天”是与“人”相对的,与“自然之天”更为接近,是万物的自然状态,“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用人事毁灭自然是不可取的,是为了表达“返璞归真”的主题。

“夔怜蚿”的故事中,夔是一种似牛而无角、一只脚的野兽,蚿是马蚿蟲,又名百足虫,蛇无足,夔、蚿、蛇、风、目、心,各自拥有自然之性,从夔、蚿、蛇的有形的活动到风再到圣人的无形的精神活动,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万物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正如《秋水》前文所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这种差异性是“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但是,庄子实质上并不是在宣扬万物的差异性,“夔怜蚿”故事的最后说:“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要做到“大胜”,就得摆脱万物的差异性,做到“物无贵贱”,对万物等量齐观。

如何做到“大胜”?

首先,要内心完全平静,达到“心斋”。“夔怜蚿”的故事看似在描述夔、蚿、蛇、风、目、心之特点,其实是从有形之物到无形之精神的升华, 庄子认为被外物所累的“成心”是一切是非的根源,要做到所谓的“大胜”,必然要摆脱外物束缚,做到内心的平静,即达到“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达到内心的完全平静。

其次,要“离形去知”,破除耳目和心知的干扰,达到“坐忘”。 “夔怜蚿”的故事从夔蚿蛇的有形到风的无形,最后达到终极的“心”,寓意就是摆脱形体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做到抛开杂念,心无旁骛,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无己则和世界为一,也就同于大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羡慕眼的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