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失去的日子(1)出生

文/瑶木生


在陈小溪的记忆中,最早的一个镜头便是父亲挑着一捆柴向家门口径自走来,当时她幼小的心中居然闪现一个念头——以后肯定还记得这个时刻。没想到多年后这个场景还真的一直记忆犹新。当她向母亲说起这件事时,母亲都惊讶,那时你才一岁多,怎么记忆这样好。


人就是一种很奇特的生物,说不清为什么,科学研究人类最早的长久记忆至少也得三岁后,也许这就是个体差异吧。还有个场景就是她两岁时吃奶的两件事情经她说出来大家都还历历在目。在老一辈的眼中,这个孩子记忆这样好,以后肯定不一般,因此父母都对她寄予了厚望。


那还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也是计划生育管得较严的时候,小溪却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那是因为父亲以前在部队服役时受了较重的工伤,因此向组织申请希望照顾一个二孩将来老了可多一个孩子在侧照顾。没想到组织就人性化的批准了。在众多的小伙伴中,小溪成了唯一一个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家中多了一个成员,自然也多了一份负担。尽管如此,小溪的出生刚好凑成一个“好”字,父母自然也喜出望外。何况五十年代出生的父母,经历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什么苦没吃过,在他们眼中虽然日子辛苦点但多个孩子根本不算什么。


小溪的父母老陈和老温都在镇上的事业单位上班,日子虽不富裕,节俭点扶养两个孩子倒也过得走。在小溪的记忆中 ,自己和哥哥从来都不比身边的独生子女过得差。因为他们的父母的确很伟大,为了子女就像蜡烛般燃烧着默默奉献出一切。以致多年后小溪想到自己一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让父母过上自己想象中的晚年生活而惭愧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失去的日子(1)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