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道沟:江山留胜迹,古寺余梵音

【2020年11月21日】

卧虎山滑雪场 西北 方向约一里路,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名叫北道沟村。村子很小,不过百十户人家,却因坐拥 济南 七十二名泉之一的圣水泉和千年古刹普门禅寺遗址而广为人知。

村庄人家散落在山脚下,有很多久已废弃的石头房子,也有零散的新居。穿过层层叠叠的石头房子,就看到两棵粗壮挺拔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身披金装,在阳光照耀下神采奕奕,据说已有千年树龄。树下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叶,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相传这两棵银杏树就长在普门禅寺大雄宝殿的门前,如今禅寺早已成为遗址,只剩下这两棵千年古树向稀稀疏疏的游人诉说那久远的往事。

关于北道沟村的得名,就和这禅寺密切相关。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天,普门寺发生了一件重大法事:寺内的一位高僧在寺院后山半山腰里的石棚内经过若干寒暑的修炼,终于道行圆满,安然圆寂。四方的信众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祥瑞之兆,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将禅寺所在的村寨改名为得道沟村,寓意高僧得道降福于民。后来,为了区别邻近的“倒沟村”,便依照方位沿称为“北道沟村”。

关于普门寺的创始由来,无确切文字记载,大约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与灵岩寺有着很深的渊源,可能是灵岩寺在其北麓所设的下院。古银杏树下有一块明朝成化年间的石碑被砌进了矮墙里,残缺不全的碑文记载了临济宗第二十四代传人慧湛禅师不忍普门禅寺“岁久荒唐,殿堂俱废”,从而整顿废寺使其“工倍于前”,“化风远播”重振佛光的故事。

银杏树上行不远处,有一口不起眼的石砌方池就是 大名 鼎鼎的圣水泉,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圣水泉为 济南 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在虎头石雕的嘴里缓缓伏流,水质十分清纯。《历城县志》记载 “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过去村民都从这泉池里取水煮饭,如今没有人取水了,泉池被村民用一张简陋的板子盖住了。

沿着泉池旁边曲折的小路可以上山。普门寺的后山也因为明朝的得道高僧而得名西佛寺山,又叫圆 通山。如今攀援西佛寺山,在半山腰里还能看到得道高僧修炼时住过的石棚,棚内北壁上还保存着三尊摩崖菩萨 像。不过石棚外已 新建 起华丽的门楼,雕梁画栋浓妆艳抹,在这朴素的小山村和荒芜人迹的圆 通山 面前,显得格格不入。更令人扫兴的是,新门楼前还被人用粗糙的水泥砖堵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因而与摩崖 菩萨 像无缘相见。

站在石棚前的平台上远眺,横卧在山窝窝里的北道沟村一览无余,村庄之上的这一片开阔地域,就是昔日普门寺的范围。古人选择建寺之地,大凡都在山清水秀之中,普门寺也是如此,寺院坐西面东,后倚高山,南北两侧也是山峦起伏,唯余山门前一条小路蜿蜒向东通往山外,真可谓深山藏古刹。

圆 通山 险峻异常,上山的小径仅容一人通行。这里松柏叠嶂,怪石嶙峋,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民间传言,当年穆桂英曾驻军于此顽抗辽兵,至今山上还有穆桂英练兵留下的旗杆窝、马蹄窝等遗迹,所以百姓们管这座山叫“穆柯寨”,管南面更高的大山叫“杨家寨”。

杨家将的传说虽不是历史事实,却从侧面透露了普门禅寺屡兴屡废的重要原因。自北宋以来, 济南 南部山区一直是中原王朝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基地。无论是众所周知的耿京、辛弃疾,还是《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的 济南 府刘和尚,都是以这一带为根据地,等到势力壮大后再抵抗金兵的。后来 蒙古大军南下,李璮据守 济南 ,草原铁骑和各地依附的武装力量都聚集在 济南 周边,犬牙交错,战火不息,故此地所受劫掠深重。普门禅寺自然如文献记载所说,自元朝以前就“累遭兵火而毁”了。

登上圆 通山 后,山顶有曲折小路往西南行可达三媳妇山和天马寨,北侧就是卧虎山水库,远远望见波光潋滟千万重。但继续前行是断崖,山势险峻无路下山。由三媳妇 山西 侧下山可达东老泉村,若想从东侧下山则需返回到北道沟村。九重天距离三媳妇山和天马寨也仅咫尺之遥,但可惜无路相通。关于三媳妇山,有一则传说故事,但故事并不美好,这里就不讲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道沟:江山留胜迹,古寺余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