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A篇

趁宝宝睡着了,写这篇关于世界名画的文章。

一边听红楼梦,一边码字

是我最喜欢的独处时光。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的几幅世界名画,看了一些介绍,以此作为记录。(因为有些名画介绍篇幅有点儿大,所以分成了AB两篇。)

01

破壶


格瑞兹 法国 油画 椭圆108×865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破壶”,是法国民间俗语,即少女失去童贞的象征。就这一含义来说,画上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受谴责的对象。但在这个时髦的椭圆形画框里展现的,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秀丽多姿的妙龄淑女。

画中用色匀称,笔触细腻,素描是古典主义风格的。而挂在这位显得天真、纯洁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只破壶,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从背景的处理到人物衣纹的严格描绘来看,这幅肖像画是一幅十足的学院派风格的古典油画。

当这幅画展岀时,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提高了画家在画坛的地位。

《破壶》的模特儿原是画家追慕中的少女,不久,画家正式娶了这位使他一举成名的姑娘

02


吹笛少年


马奈 法国 油画1866年160×98厘米 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

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岀来。

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

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03


暴风雨

考特 法国1880年 油彩 木板234.3×1568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幅非常出色的画,但至今还很少有人介绍。在作品画面里,光线和色彩的对比和互相衬托的美感力量,是19世纪美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体力量的粗旷线条,女体力量的柔细线条,在光线和色彩中得到了鲜眀的对比和彼此衬托。考特的作品抓住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在暴风雨中逃跑的一瞬间,表达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无论是艺术境界还是艺术手段方面,与前人同类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层楼。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 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法国“学院派”或“新古典派”艺术的著名画家。他从师于几个著名画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W·布格罗。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为19世纪世界艺术界里最杰出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风雨》和《春光》。这两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规模的博物馆都梦寐以求获得收藏的作品。

许多评论家说,考特的作品《暴风雨》取材于古希腊浪漫小说《达夫尼斯和克洛伊》( Daphnis and chloe)。该作品的大概情节是∶达夫尼斯是个富贵之家的男孩子,克洛伊是个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因不测风云,幼儿时候,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搞丢了;捡到了他们的农夫家庭收养了他们,大自然成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新家,牧羊短笛乐曲成了他们彼此召唤和心灵共鸣的神音。随着年龄增长,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童年之爱发展为男女性爱。他们决定结婚。可是,又找到了他们的父母都不同意,嫌对方与自己的背景差别太大。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达夫尼斯和克洛伊为爱情自由而逃跑了,到深山老林里、自己举办了婚礼。可是,他们不知道性生活,就是彼此为对方的裸体之美而痴迷的时候,也—直保持着童贞而不想为性欲而伤害对方。爱神下凡,告诉他们裸体性欲是自然之美、告诉他们彼此真诚相爱旳性欲不是伤害而是幸福教会了他们如何过幸福的夫妻性生活;同时,那些爱神扮装成凡人,说服了双方父母、说明了自由幸福比家庭背景更重要。在爱神的启发帮助下,双方父母都同意了孩子们的婚事;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回到抚养了他们的农夫家里,举办了庄重而朴实的婚礼,从此承担起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04


春光

考特 法国1873年 油画 罗斯先生收藏

如果说,《暴风雨》是考特成为世界经典艺术家的代表作的话,那么,《春光》就是他进入世界经典艺术家行列的成名之作。这两幅¨姊妹作品”,展现着19世纪的巴黎和它的美术艺术成就。画面上,一位美丽的少女把胳膊挂在情人的脖子上,半裸地依隈着情人,投岀微笑迷人的眼光。春天的阳光从树丛里照过来、像舞台聚焦灯光一样照亮了美丽少女,温暖的春风轻轻地掠起了她的纱衣,饱经风霜的千年老树好象是他们的爱情见证人,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棵花草都在为他们轻轻吟唱

1873年,考特《春光》跟他的老师的作品《人兽与仙女》一同展出后,两幅作品即成为社会公认的巴黎市的美术代表,成为19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美术和美学的代表作。随后,在收藏家约翰·沃尔夫的姐姐的强烈推荐建议下,沃尔夫购买了《春光》和《野兽与仙女》。1882年,《春光》转手、到了美国纽约的一位收藏家手里;1903年开始,租给当地郊区一家小型博物馆展岀。1938年,租赁完成回归所有人后,《春光》突然消失了,谁也不知道这幅作品到了什么地方和到了谁的手里。“寻找《春光》”成了欧美艺术界和收藏界的一大侦探课题,《春光》下落也成了欧美报刊媒体经常探讨和记者们闻声即动的一个问题;自然,一些投机商人试图以假冒品赚钱,《春光》鉴定也成了一个不菲生意。

40多年后,1980年的一个傍晚,一位训练有素和专长19世纪欧美美术历史的美国收藏家F·罗斯先生,接到了他的业务女友琼·梅凯尔曼从纽约打的电话。电话里,琼操着明显带有竭力控制的颤抖声音,恳切要求罗斯务必赶紧到她那里一趟。

琼在纽约新租的房子还没整修粉刷。罗斯跟着琼,在手电筒的灯光下,走到地下室。在一片昏暗和尘土中,曾震动了整个世界的《春光》静静地躺在一堆废墟上。罗斯仔细观察后,确认这是原作。他的心猛烈地跳动起来,几乎跳到嗓门了,可他故作镇静地说:“这是冒牌货。”凭着多年相处的经验,琼知道,罗斯确认了那是原作。“我需要一笔快钱,”她说,“照常规,我给许多收藏拍卖店打电话,请他们来看看和讨论价格,可他们没一个相信我。假《春光》太多了,真《春光》再现也没人相信了。我只好麻烦你了。你要立即做个决定,因为,那些拍卖店可能会很快觉悟过来,那时候,事情就不是我能完全作主了。”

他们讨价还价后,以45,000美元成交,《春光》到了罗斯先生的手里。那个时候,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春光》已经炒到了30万美元;有些收藏家标价300万美元购买真品。罗斯和琼商定,除了秘密通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外,暂不公开任何消息。

1985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搞到了考特的《暴风雨》,随后即安排了展岀,成了纽约市的一大荣耀。1995年,博物馆正式向罗斯提出租赁《春光》、让它跟《暴风雨》团圆、“姊妹作品”一同展岀。罗斯同意了,以几乎免费的条件让大都会博物馆把《春光》和《暴风雨》挂在一起展出,并允许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观众复印《春光》,收入全部归属该博物馆。

1996年,考特两作品问世百年后,《春光》和《暴风雨》终于以¨姊妹作品”的姿态,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再现于世。欧美世界再次被震动了,好象两幅作品刚刚岀世的时候造成的震动一样。当时,欧美主要报刊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纽约时报以当地主要报刊的自豪口气发表述评,说:有前后半个多世纪失踪历史的《春光》,终于在我们纽约再现了;大都会博物馆管理部门说,这是他们建馆以来少有的最激动时刻之一。

好啦,是不是意犹未尽?今天就介绍这四幅,下一篇会介绍另外五副。

金秋十月,希望今年会是大丰收的一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名画欣赏】—A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