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你对你的身材感到不满意了?媒体是否要背锅?

“哪种女性身材是最好的?”、“哪种身材是标准的?”、“哪种身材是受欢迎的?”……

虽然这其中涉及了乳房大小、皮肤、头发、长腿和面部匀称等等各个特点的讨论,然而却只有“苗条”成为被普遍认可的“美”的第一标准,所以瘦也几乎是大部分女性的共同话题,但是对“胖”的焦虑也很容易让她们身体(即使已经不算胖了)感到不满,甚至可能导致饮食失衡或使用过多的减肥产品影响身心健康。

这种对于“胖”的焦虑而导致的失控行为是从哪而来的?

在以往研究中,“媒体上的苗条女性形象与女性观众对身体的不满和饮食失调有关”这种观点是被提及最多的——我们每天都会从电视中、路边的广告牌中、网络上大等等各种媒体上看到由明星、模特、网红等所代表的的“白、美、瘦”形象,也因为我们每天都接触这种“美”的形象,所以我们在潜意识中对于女性美评判就有了一个与“白、美、瘦”相关的标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媒体上每天必定会出现的苗条和美的女性形象构成了我们对女性认知的“潜意识”之一。

同样的,媒体的“瘦身形象”(媒体中苗条女演员或模特的“白、美、瘦”过度曝光)也导致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普遍不满——如果她们真的以那种形象为标准的话,那么只要她们的身材只“达标”,就可能会出现焦虑,而焦虑则是饮食失调或使用过多的减肥产品影响身心健康的原因之一。

但是,上面这些观点真的是正确的吗?

实际上,很少有证据证明媒体带来的瘦身效应,媒体让女性与自己对身体的不满意好多导致的饮食失衡等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之前的理论所讨论到的那样存在简单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相关关系。

1.研究与结论提出的不严谨

之前的研究范式一般都是这样的:

研究人员可让参与者(通常是女性)看了一些苗条的演员或模特,然后,通过问题来测试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的满意度。即通过展示“瘦模型”,然后询问被试对身材的不满程度。

这样的实验程序使得假设结论变得显而易见,相当于很明显得告诉你与这些美丽而又苗条演员或模特相比,你对你自己的身材有多不满意。即使不存在这个问题,对自己的身材的不满也不等于“我必须减肥、节食、变美”——对自己的身材有多不满意不一定会带来行为上的改变,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研究使用纵向研究才是更加科学的,因为一时的“不满意”——媒体“瘦”效应不代表长期的改变,只有在理解媒体带来的影响的程度下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研究证明其对行为的影响力,才能让这种瘦身媒体效应(媒体中的理想形象让女性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改变女性的身材观念,甚至可能导致饮食失衡等问题)更加有说服力,然而很少相关研究能做到这样的。

2.忽略了需求特征

首先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正如上面所说,在现实生活中和在网络世界中,这种符合大众审美观的苗条美的形象无处不在,这导致了“苗条”这种经常出现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有优势的地位,从而让我们在进行与女性美的形象判断时能被快速地提取出来,这说明不管是在实验研究时,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的确很容易受到这种启动效应的影响。

其次这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而媒体只是提醒了一些人,与明星或模特等等这些拥有更好的身材的人相比,自己身材可能并不那么“美”,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满,但不意味着我们有“减肥”这种需求和动力,所以这不是引起这些担忧的原因。(曾经有实验研证明——暴露于理性身材模型中对自我评价吸引力评级的分析不显著Newma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2018.2.1),即媒体中的美的形象没有引起对自尊的影响)。

3.忽略了社会影响

在社会比较理论中,每个人都会自觉的与身边的人进行对比以来自我评价,如果你的身材比你的朋友、同学或同事差或胖,那么在她们身边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些担忧、压力和焦虑,

尤其是与之相比,当身边那些身材好的人人缘更好、追求者更多的时候,这些认知关联带来的担忧、压力和焦虑就很容易变成改变的动力,当这些心理因素变得不可调节的时候,才会进一步导致行为问题——饮食失衡、滥用减肥产品、过度节食、厌食症…..即使有些时候她们在一起时会讨论到媒体中的女性美的形象,但是处在社交圈中对身体上有不满时,这种社交压力才是最大,因为我们很容易与朋友、同学、同事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同辈)进行这种竞争,而媒体上的那些人物(梦想、模特、网红)仅仅是一种“标准”人物,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没有进行竞争的价值。所以,这种情况下,媒体或许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比较的形象,但是这种形象并没有直接影响我们从而形成媒体效应,而由媒体引起的社交圈之间的竞争或者社会比较才是引起我们对自己身材担忧的主要原因——进行“减肥”的需求和动力。

所以总的来说,身体不满意通常是由基因风险(无法进行交配繁衍的风险)和感知伴侣价值所产生的压力或自我感知所引起的(Hromatko, Bajoghli, Rebernjak, Joshaghani,&Tadinac, 2015)。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这方面的研究很难与其他社会效应隔离开来,尤其是在相关研究中,当其他因素如基因、同辈或家庭因素受到控制时,媒产生的效应的证据就会变得很弱(Ferguson, 2013)。

这也说明了,如果你的身材不影响你寻找朋友、男朋友和受欢迎程度(健康除外)——不影响你的自尊,或者其他心理动力,那么你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减肥来达到“更受欢迎”的身材(或者自己看得开,比较乐观,根本不在乎身材怎样),盛唐时期的“以肥为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也可以反过来说,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盛行的文化审美标准,所以才说这是一种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4.媒体的炒作与观众的极端

如果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媒体与促使女性减肥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那么点开率就会很低,但是如果标题是“震惊!研究表明,明星、模特、网红居然成为女性减肥的原因”或者“明星、模特、网红的形象害惨了广大女性,原因居然是这样!”,这样点开率就会比第一个的高,媒体喜欢通过这种片面化和震惊式的观点来吸引人的眼球。

有些人说这是自媒体时代的不良影响,但是有没有想过,公众也变得越来越极端,他们喜爱这样的观点,因为极端化的观点更容易理解,非理性的、简单的观点也更容易唤起他们的感情宣泄(这一点可以去看评论区来验证),就拿本文来说,如果没有这么多论证和一些实证研究的总结,那么这篇不需要过度思考发文章是很符合这个快速浏览、一看而过的自媒体时代下大众阅读习惯的。

所以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这种“互动”加强了我们对媒体效应的相信——即相信媒体会导致女性对自己的身体的不满。

即使这是一种常识性错误,人们却很容易将相关关系认定为因果关系(“媒体与女性对自己身材不满有关系”认定为“媒体是女性对自己身材不满的原因”),也混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媒体是女性对自己身材不满的一个原因”变成“如果没有媒体,女性也一定不会对自己身材感到不满”)。

所以,只有我们认真地和批判性地思考我们对自己身体的不满以及所进行的各种减肥的原因,我们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减轻这种不满(社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认知,一昧地批评媒体带来的影响——媒体并没有这么强大的效应,人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P.S. 或,如果明白了本文思路,那么你也会理解,这样的论证也适用于你对在媒体上获得的观点的思考和反驳。

参考文献:

Ferguson, C. J. (2018). The devil wears stata: Thin-ideal media’s minimal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disorders.Archiv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6(1), 70-79.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让你对你的身材感到不满意了?媒体是否要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