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陈毅旧居(三)


三年游击战时期,游击队里缺医缺药,连红汞、碘酒都很难弄到,更谈不上使用抗菌素了。

陈毅常常柱根棍子拖着条肿起来的病腿拐来拐去。

房东周三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她便采用土办法,上山下田采来草药,加盐熬水给陈設熏、洗伤口。

在她的精心医护下,陈毅的腿伤竟浙渐消了肿,伤口也很快愈合了。

为此,陈毅非常感激,深情地称赞她是“一位高明的医生”。

陈毅在彭坑经常找群众谈心,向他们宣讲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觉悟;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农忙时,红军游击队利用斗争空隙下到田头,帮助穷苦农民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支援红军游击队。

在陈毅的关怀下,一些进步群众加入了共,产,党。

彭坑、小汾、弓里、兰溪、板棚下、路箕坑等地先后建立了中共党支部。

在陈毅、陈丕显的教育下,周三娣更加坚定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更加热爱游击队,常为游击队送水、送饭,代购紧缺物,探听敌情,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游击队。

一天傍晚,陈毅坐在周三嫦屋背后樟树下的石头上看书,警卫员潘聋牯坐在旁边擦枪。

这时,在门前水圳里洗衣服的周三嫦,突然发现一队国民党兵进坑,就快到家门ロ了。

回去通知已经来不及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周三娣看见门前的一头猪,便急中生智地骂起来:“瘟猪仔,还不快回去!士兵老爷已经来了,不走就会一枪打死你!”

陈毅他们一听,知道来了敌人,迅速转移到后山丛林中,得以安全脱险。

1936年的端午节,天下着大雨,周三娣提了满满一竹篮粽子,冒雨进山,来到她常来的那个茅棚里——陈毅等游击队员们的住处。

看见浑身被雨淋湿了的周三娣,以及这些充满革命情谊的粽子,同志们都非常感动。

陈毅的警卫员说:“大嫂,你对我们这么好,你叫什么大名呀,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好来看你呀!”

周三娣笑着说:“我们妇人仔,有什么大名。我从小就没取过什么大号,小名叫,他们都一直叫我周三娣。”

是啊,旧时的姓名字号都代表着身份地位,旧社会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她们只有乳名,哪有什么大名呀。

陈毅风趣地说:“闹革命嘛,男女平等了,你也该有个名字啊!”

周三娣笑笑说:“好是好,只是我没文化,你给我取个名字吧!  ”

陈毅想了想,爽朗地笑道:“这样好吧,大嫂,你天天给我们送饭、买东西,手里少不了一个篮子,就叫周篮吧。”

游击队员都赞同地说:“这个名字好,很有纪念意义。”

从此,“周篮”,就成了周三娣的正名,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叫她“周篮嫂”。

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中,陈毅深深体会到依靠人民群众オ能克敌致胜这一真理,他在《赣南游击词》中写道:“靠人民,援助莫相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1960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来自当年赣粤边游击区大余、南雄等县的负时责人,相约一起去看望红军时领导南方游击战争的陈毅副总理。

陈副总理听了大余县县长的汇报后,对县长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回去时替我带去200块钱还债。”

县长一时被弄糊涂了。

陈老总认真地说:“这个债一定要还,共产党是讲信用的有借有还。”

县长笑着说“不知你为什么要还债,还给谁?”

陈老总说“我欠周篮嫂的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参观陈毅旧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