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大宰相(五):魏徵,为大唐盛世铺平大道的千古诤臣

魏徵像

文|达宾小酱

只要稍微了解魏徵的都清楚,他真的是个幸运儿,遇到了唐太宗、长孙皇后这样的掌权者,才能容得下他那只为国家考虑、不为国君考虑的行事方式,才能让他这样的诤臣留芳千古。

他不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那批追随者,甚至还帮着太子李建成对付过李世民;他也没有什么不世之功,只是在隋末的各路神仙打架的大棋中可有可无的一枚棋子,甚至连棋子都算不上。

他先后跟过武阳郡丞元宝藏、瓦岗寨的李密、李密部将李勣、河北窦建德、太子李建成,最后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才到李世民手下为官,要按照“一臣不事二主”的古训,魏徵早该上吊、喝药……把所有死法轮一遍了。

但是,他却是让太宗皇帝最难以割舍的大臣。他死后,唐太宗为他废朝五天,追授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进第四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一批忠臣良将,而魏徵这个后来上车的列入其中,更能说明太宗皇帝对他的重视)。

01 四处奔波

隋末群雄割据图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趁乱世出,魏徵也看透了隋朝无道的统治,开始跟着各路起义军混,但是他和韩信有点像,开始都是郁郁不得志。

开始跟着瓦岗寨李密,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后来王世充攻打李密,魏徵建议坚守抗击,结果李密非要全线进攻,结果被王世充包了饺子,李密只好带着部下投降了李渊。

跟着李密到了李渊手下,魏徵看这波人比较有前途,于是想找个机会表下决心,争取早日成为自己人。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的李密部将李勣,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李勣依约受降。可谁知就在李勣押送粮草去李神通那时又被河北的窦建德抓去了。幸好后来窦去救王世充被灭,魏徵才得已重返李渊阵营。

回来之后,他就被李建成看上了,当了太子洗马,官虽然不大,可是至少接近了权力中心,未来的皇帝也是不得了啊「他做梦也想不到这太子后来竟然成了“隐太子”」。他看这太子权势有些不如秦王,于是建议他请战去剿灭勾结突厥寇犯山东的刘黑闼。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02 贞观名相

后来,李渊统一天下,建立唐朝。没多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作为太子旧臣的魏徵差点就随隐太子去了,幸而太宗皇帝认为他是个人才,不仅不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尚书左丞的官职。

唐初官制
介绍一下唐朝的中央官制。自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末,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制逐步开始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就是吏、礼、兵、刑、户、工6大部。中书省与门下省职责有点像,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同掌机要,共议国政,中书省负责拟写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尚书省就厉害了,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是真正的权力机构,主管六部,负责政令的施行。

尚书左丞是个正四品的官职,在唐初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是尚书省的三号人物(前面还有左右仆射),按道理尚书省一号人物是尚书令,但是整个唐朝只有两个尚书令,李世民和李适,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唐德宗,那都是要当皇帝的,一般人可不敢干。

太宗皇帝和魏徵

可以说,太宗皇帝对当时已经47岁的魏徵是相当照顾了,本来应该哪凉快哪呆着去的老头,一下子进入权力中枢,自然要投桃报李。又是收服隐太子李建成旧部,又是组织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梁书》、《陈书》、《齐书》。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在其辅佐太宗的16年里,魏徵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03 两位伯乐

说到魏徵的直言进谏,不得不说他的两位伯乐,一位是太宗皇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位就是长孙皇后。有两件历史事件在史书上皆有记录。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太宗嫁女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要出嫁,因为很得父亲母亲的宠爱,就任性地要求自己的嫁妆比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要多一倍。

这件事很快就被魏征知道了。魏征就进谏说这样做不符合礼节。侄女的嫁妆怎么能超越姑姑的呢?唐太宗不太高兴。

回去以后,太宗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皇后。皇后却很高兴地说,“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大致意思就是,以前还搞不懂你为什么重用魏徵,这次我见识到了,连我这样的结发夫妻都不敢对你直言提建议,他却敢不顾你喜好和自己安危直言进谏,是难得的贤臣啊。如果陛下还能善于纳谏,那就是天下的幸运了!

后来,长孙皇后还赏赐宝物,并传话给魏徵,“早就听说了您的正直,如今才见识到。希望你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皇后贺喜

有一次魏征直谏让太宗皇帝怒火中烧,回到皇后那里,狠狠地说“会须杀此田舍翁!”意思就是,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退了下去,在内室中换好了礼服,跪在李世民面前,恭祝道“妾闻‘主名臣直’,今魏征直,可见陛下明。

皇后如此巧妙地劝谏,使太宗怒气全消,魏征也得以保命。

大唐不夜城

要说魏徵是真的幸运,放眼中华历史这么多皇帝,十个至少有九个半不会让他善终,毕竟皇帝也是人,不是治国机器,有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偷个懒、享受享受。

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但也正是魏徵的监督,加上长孙皇后在君臣关系中的润滑,才让太宗皇帝成为一代圣君,开启贞观之治,把唐朝带入富国强军的快车道,而统治者的性格也体现在唐文化之中。唐朝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正是在于其包容性,当时的长安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04 千古名谏

在此分享魏徵流传千古的谏言:

十渐不克终疏

最著名的奏疏--《十渐不克终疏》

已经年过花甲的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这是一位忠臣对帝王的劝谏,也是一名性情中人对挚友的归劝,感情至深,劝导至理,原文有点长,小酱放在文章最后,喜欢的可以看看」。疏中列举了太宗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太宗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太宗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流传至今。魏徵还列举了尧舜等正面典型和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反例。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太宗皇帝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太宗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十渐不克终疏》全文: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配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纂?”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们,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问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减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十大宰相(五):魏徵,为大唐盛世铺平大道的千古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