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活的主人


《白发魔女》里面的练霓裳与华山派的卓一航邂逅了,一个是邪门魔教,一个是名门正派,两教之间势不两立,外在压力下,两人是很难走在一起的,没有安全感的练霓裳对卓一航说,你不能负我,她的需求是,忠诚。偏偏在两教厮杀中卓一航错手伤了练霓裳,练霓裳试探到了卓一航的愧疚,她不肯原谅,一夜之间气白了头发,用自己的悲惨、决绝成功的使卓一航愧疚了一辈子,守候了她一辈子。

这是爱吗?我想不是。

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分离出来,别人的负面情绪就不容易投射在自己身上了。

举我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妈妈需要陪伴,我有时没有及时回应,她会直接拨打电话过来问我,她微信了两次为啥我不接?以前我可能就会愧疚的,现在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了。

老公把冰箱塞的满满的,我想不起吃,他埋怨我浪费,我就会知道买东西是他的需求,吃不吃是我的自由,也不会背锅了。

对待孩子,有的家长管教孩子,孩子没听他的,他很生气孩子不听话,做出很受伤的样子,有的孩子会因另一个家长的话引发愧疚感“你看你把你妈气的都哭了,还不去认错!”不知所然的孩子果真去给妈妈道歉,之后呢,成年后也会被这种模式所裹挟吧,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对方,用爱的包装来控制对方,以牺牲者的姿态去付出,包办对方的所有事情,以此为资本,对方越愧疚不堪,付出者的目的就越容易达到了,一个家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身边的人都会受其裹挟,有的会往外逃,有的彻底受其操控。

我见过一位老人在小儿子家给小儿子看孩子,晚上八点钟给大儿子打电话,得知大儿子一家还没吃晚饭。挂了电话,老人的脸上挂着笑意,念叨着,“啧啧,”这会还没吃上饭,真是可怜呢!你能体会他的感受、需要是什么吗?这个老人并不是真的心疼大儿子一家,他感受到一丝开心,是的他开心,我想,他的需要是在儿子那儿获取的价值感,重要性,而不是出自真心的去心疼儿子一家。

同样,我们也是这样被养育成年,也会受这种模式的影响,为了让自己不做类似的傻事,非暴力沟通有段小结,有必要常常拿出来提醒自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生活的主人)